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為什麼老鼠會侵佔我們的城市?

一隻老鼠和其幼鼠在窩裡

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兩隻老鼠一年內可能產下 1,000 多隻後代。

去年某個早晨,約翰·格拉德溫(John Gladwin)打開廚房水槽下的櫥櫃,發現他存放的一袋土壤被撕得支離破碎。

幾天後,他還聞到一股刺鼻氣味——霉味中帶點刺激,類似他所住公寓垃圾區的味道。

「我立刻知道是什麼了。」他說,「老鼠。」

他過去常在垃圾桶附近看到牠們竄來竄去,現在牠們竟然進到他家裡。

「我聽到牠們在櫥櫃裡、浴缸板後面活動。有天早上醒來時,牠們在浴缸底下打架,尖叫、吱吱叫。」

格拉德溫與五名子女住在克羅伊頓(Croydon),他立即採取行動,使用薄荷油與老鼠藥,目前牠們尚未再出現。

但這次經歷令他深受震撼。

「我擔心孩子們的健康,不希望他們染上什麼病。」他說。

但他也感受到另一種情緒:羞愧。

「說我們家被老鼠侵擾,住在一個老鼠橫行的房子裡,真的不好受。」

垃圾堆裡的一隻老鼠吃了一些被丟棄的食物

BBC
約翰·格拉德溫居住的克羅伊登屋苑裡的囓齒動物——一隻老鼠跳進垃圾袋,叼出一大塊食物

負責處理格拉德溫住所鼠患問題的「乾淨除蟲」(Cleankill)害蟲防治公司,在英格蘭南部各地提供服務。

其創辦人克萊夫·伯里(Clive Bury)表示,近兩年來鼠患通報量「顯著增加」,估計增幅達20%。

全國各地皆有匯報類似情況。

英國害蟲防治協會(British Pest Control Association, BPCA)指出,過去五年來,超過半數會員公司表示鼠患通報量上升。

由於老鼠多棲息於排水管、下水道與地洞,且多在夜間活動,難以精確計算數量,因此英國鼠群總數估計範圍極廣,可能介於1,000萬至1.2億之間。

根據負責排水維修的「排水偵探公司」(Drain Detectives)透過資訊自由法取得的資料,2023年至今年年中,英國地方政府共接獲超過50萬宗鼠患通報。

然而,鼠患問題不僅影響英國,美國多個城市如華盛頓特區、舊金山與紐約市,以及阿姆斯特丹與多倫多,也出現鼠群激增的情況。

儘管老鼠本身並非不潔動物,但牠們在下水道與垃圾堆中覓食,可能將嚴重疾病傳染給人類。

鈎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又稱Weil’s disease,威爾氏病)可透過鼠尿傳播,漢他病毒(hantavirus,另譯漢坦病毒)則可能因吸入受污染排泄物而感染。

老鼠也會啃食農作物並污染食物供應。

既然老鼠已展現出高超的逃跑能力——我們究竟需要付出什麼代價才能真正阻止牠們?還是我們已無法阻止鼠群在城市中蔓延?

氣溫升高,老鼠活動量增加

自稱「城市鼠類學家」的鮑比·科里根(Bobby Corrigan),起初在紐約市擔任滅鼠員,後來一生投入研究老鼠。

「我曾進入下水道,試圖掛上毒餌來殺死老鼠。」

多年後,他在大學研究老鼠時,曾為了觀察牠們的行為,睡在一間老鼠出沒的穀倉地板上。

令他驚訝的是老鼠複雜的社會結構,以及他認為是利他行為的跡象。

「我看到年輕老鼠搬運食物,餵給行動不便的年長老鼠,」他回憶道。

他也決心了解鼠患上升的原因。

可能的因素有很多。

英國害蟲防治協會技術經理尼爾·蓋拉格(Niall Gallagher)指出,民眾對速食需求增加、部分地方政府垃圾收集頻率降低,以及道路與建築工程干擾下水道系統,都是促成因素。

此外,也有證據顯示氣溫上升可能是另一個原因。

鮑比·科里根手持電筒照著下水道,他頭戴白色頭盔。

Bobby Corrigan
鮑比·科里根曾睡在老鼠出沒的穀倉的地板上,親自觀察牠們的行為模式。

科學研究已證實鼠群數量對氣溫變化相當敏感。

曾任紐約市衛生局研究科學家的科里根,與美國維吉尼亞州里士滿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試圖找出鼠類活動增加是否與氣溫上升有關。

他們的研究涵蓋北美地區為主的16座城市,其結果在今年初發表於《科學前沿》(Science Advances)期刊。研究發現,其中11座城市在7至17年間的鼠類活動顯著增加。

華盛頓特區增幅近400%,三藩市300%,多倫多180%,紐約160%。僅有三座城市出現下降,包括東京與紐奧良。

研究指出,「氣溫上升幅度較大的城市,鼠群增幅也更大」,部分地區在研究期間的升溫接近攝氏2度。

科里根認為,只要氣溫持續上升,尤其冬季變暖,鼠群數量可能會持續增加。

根據獨立氣候研究組織「氣候行動追蹤」(Climate Action Tracker)的預測,全球氣溫至2100年可能比工業化前平均高出至少1.9至2.7攝氏度。

老鼠不會冬眠,寒冷天氣可能直接導致死亡,或使其繁殖減少,因幼鼠對低溫極為敏感,進而抑制鼠群成長。

傑出的繁殖者——直到天氣變冷

老鼠的繁殖能力極強。雌鼠每年平均可生育約六胎,每胎最多可達12隻幼鼠。

這些幼鼠在出生後九週即可開始繁殖,意味著兩隻老鼠在一年內理論上可繁衍出逾1,000隻後代。

研究人員指出,鼠群數量在城市中尤其容易增加,原因之一是城市的柏油路面與建築物容易蓄熱,升溫速度快於鄉村地區。

科里根表示,人口從鄉村移往城市的趨勢也是原因之一。

「土地正在快速消失,我們不斷興建建築,減少牠們在野外的棲息地。」他說。

建築物增加意味著更多角落、管線與排水系統供老鼠棲息,這也使控制鼠群數量的挑戰更加複雜。

老鼠的驚人超能力

老鼠有一項特殊特性——牠們無法嘔吐,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何毒餌常常無效。理論上,老鼠一旦攝入毒物便無法排出。

但英國格林尼治大學生態學教授史蒂文·貝爾曼(Steven Belmain)指出,老鼠具有「新物恐懼症」(neophobic),即對新事物感到害怕,這兩點可能有關聯。

他形容這是一種「超能力」,因為老鼠在遇到潛在食物時不會立刻大量進食。

「牠們只會嘗一點點。一旦發現自己沒有不適,就會認定『好吧,這可以吃』。」

「可以說,這種謹慎的生活方式對牠們來說是有利的。」

一個放在地上的滅鼠藥盒

Getty Images
一位專家說,「老鼠謹慎的生活方式對牠們來說是有利的。」

英國雷丁大學的艾倫·巴克爾(Alan Buckle)花了30年研發新型老鼠毒藥,但他笑言,「我失敗了。」

若毒藥味道難聞或引起不適,老鼠便不會再吃。因此目前主要使用作用較慢的抗凝血劑——這類藥物可阻止血液凝固。

這類毒藥需約一週才發揮作用,讓老鼠有足夠時間攝取致命劑量。但這種方式被認為殘忍,會導致老鼠內出血致死。

此外,近年老鼠已出現基因突變,對這些強效藥物產生部分抗藥性。

部分研究人員正探索以口服避孕藥作為替代方案,希望能以更人道方式抑制鼠群數量成長。

與「滅鼠大師」一起巡邏

凱瑟琳·科拉迪(Kathleen Corradi)對鼠患挑戰再熟悉不過。她曾是教師,2023年獲紐約市長任命為「滅鼠大師」(Rat Tsar)。

據估計,紐約五大行政區約有300萬隻老鼠。科拉迪獲撥款350萬美元(約260萬英鎊),用於提升公眾對鼠患防治的認識。

她創立了名為「鼠患學院」的項目,教導民眾如何防止社區遭鼠群侵擾。

凱瑟琳·科拉迪站在講台前,她戴著太陽眼鏡,手持一張紙

New York City Hall
凱瑟琳·科拉迪被任命為紐約「滅鼠沙皇」,負責解決紐約市的老鼠患問題。

科拉迪本月稍早向BBC表示,「他們會跟我一起進行『老鼠巡察』,我們走進社區,討論人類行為,也討論老鼠行為。」

「我們談論這些行為如何交織在一起,以及居民在社區中可以採取哪些行動。」

她的團隊也呼籲紐約市民若發現老鼠或可能吸引老鼠的行為,應立即通報。檢查員會調查通報內容並要求採取行動,若未執行將面臨高額罰款。

另一項關鍵改變是:紐約市多數居民如今必須將垃圾放入防鼠垃圾桶,而非直接以塑膠袋置於街道上。

紐約一隻老鼠從垃圾桶探出頭來

Getty Images
在紐約,居民現在必須使用防鼠垃圾箱來防止老鼠進入

科拉迪即將卸任「滅鼠大師」一職,但她表示,目前的防治策略已展現一定成效。

她強調,最終要達成持續減少鼠群的關鍵在於「切斷老鼠的食物來源」。

滿溢的垃圾桶和快餐食物

在克羅伊登,「乾净除蟲」公司的害蟲防治員亞歷克斯·多諾萬(Alex Donnovan)帶我走進約翰·格拉德溫住所後方的庭院。

當時剛過清晨,他示意我保持安靜並停下腳步。

幾秒後,傳來窸窣聲,一隻老鼠從水泥步道下竄出,奔向公共垃圾桶。接著,一隻大型老鼠的頭部從花園盡頭的洞穴探出。

在我們於該住宅區停留的兩小時內,有些老鼠爬上樹木,一隻特別大膽的老鼠甚至跳進垃圾桶,當著我的面從塑膠袋中拖出一塊食物,距離不到一公尺。

多諾萬表示,要控制如此規模的鼠患幾乎不可能。「食物實在太多了。」他指著堆滿垃圾袋的垃圾桶說。

「即使我們放下滅鼠藥,牠們也不會吃。牠們根本沒興趣……一旦這些垃圾桶被老鼠佔據,清潔人員也不願收垃圾了。」

約翰·格拉德溫戴著眼鏡

BBC
住在莊園的約翰·格拉德溫說,在他的公寓裡發現老鼠讓他擔心孩子們的健康,這也讓他感到羞愧

氣溫升高可能助長鼠群擴散,但垃圾桶溢滿、速食文化盛行,以及社區結構鬆散,也使防治工作更加困難。

在英國,人口密度持續上升。英國國家統計署預測,人口將從2022年的6,760萬增至2032年的7,250萬,城市居住比例也將提高。

因此,與其寄望毒藥能解決問題,真正的解方可能反而更為簡單直接。

兩隻老鼠在吃了一片蕃茄

AFP via Getty Images
由於垃圾桶滿溢、快餐和密集的城市生活,老鼠在城市中不斷繁衍

科里根表示,「如果我們好好照顧城市環境,就不必用那麼不人道的方式對待牠們。」

「只要不讓老鼠取得食物與廚餘,就不需要毒殺牠們、折磨牠們,或做那些瘋狂的事。」

現在的挑戰是如何快速做到這一點。畢竟,正如他所說,「我們低估了牠們。」

「我們忽視了老鼠,任由牠們失控……現在我們正在付出代價。」

補充報導:佛羅倫斯·弗里曼(Florence Freeman)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