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膝蓋可以說是身體最重要的關節之一,但同時也是最常被忽略照顧的部位。科學告訴我們,現在投入一些努力,未來將會有回報。
你可能在30多歲時就開始察覺:天氣變化時隱隱作痛的膝蓋、早上起床時的僵硬感,甚至開始猶豫是否要蹲下。這些都是膝蓋不再如以往靈活運作的警訊。
如果你的工作需要大量體力,或你經常運動,這些情況會更加明顯。但其他因素也可能加劇膝蓋問題,例如體重增加、潛在的自體免疫疾病或遺傳因素,都可能加速膝蓋退化。
但膝蓋承受巨大壓力也並不令人意外。研究指出,光是走路時,膝蓋所承受的力量就相當於你體重的1.5倍。
在背痛之後,膝蓋的劇烈疼痛是年長者最常見的肌肉骨骼疾病之一,從行動能力到生活品質等各方面都受到影響。
「膝蓋是全身最複雜的關節之一,」美國鳳凰城梅約診所的骨科醫生兼運動醫學部門主任阿尼卡·查布拉(Anikar Chhabra)表示。「每走一步,它都要承受我們全身的重量。」
關注膝蓋健康的理由有很多,不僅能帶來當下的好處,也能改善未來的生活品質。而且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採取一些簡單的步驟,讓自己保持更長時間的行動力。
我們的膝蓋高度依賴周圍的四組肌肉——腿後肌(股二頭肌群)、臀肌、股四頭肌和小腿肌。這些肌肉支撐膝關節,提供穩定性和吸震能力,使其能正常運作。
「當這些肌肉無法協調運作時,就會對膝關節造成更多壓力,」查布拉說。「這就是導致疼痛的原因。」
研究顯示,透過運動強化這些肌群,可以避免膝蓋軟骨退化,進而預防或延緩骨關節炎的發生。這也可能延後甚至避免置換膝關節手術的需要。一些研究也指出,保持這些肌肉強健能減輕關節的負擔,並減少早期骨關節炎患者的疼痛。
美國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骨科教授亞歷克西斯·科爾文(Alexis Colvin)解釋,運動還能改善軟骨細胞本身的健康。
「我們膝蓋內部有一種像機油的液體,叫做滑液(synovial fluid),」她說。「運動有助於刺激滑液的生成,減少僵硬和發炎,並幫助潤滑軟骨的表面。」
某些運動還能強化膝蓋骨骼本身,降低晚年罹患骨質疏鬆或膝關節周圍骨骼變薄的風險。查布拉指出,對年長者而言,強化膝蓋周圍肌肉的穩定性尤其重要,因為這能降低跌倒的風險。
但膝蓋運動還有其他令人驚訝且常被忽略的好處,例如提升本體感覺——也就是我們潛意識中對身體部位在空間中位置的感知。這種「第六感」有助於改善行動力和平衡。
「膝蓋運動有助於提升這種感知能力,」查布拉說。「這能讓大腦更好地連結到膝蓋,進而降低跌倒的風險。」
科爾文指出,強化膝蓋永遠不嫌早。雖然大多數關於膝蓋強化益處的研究都針對已有骨關節炎的年長者,但針對大量運動的青少年所進行的研究也發現,即使在年輕時期,膝蓋強化運動也能大幅降低受傷風險。對一般人而言,科爾文個人建議從30歲開始。
「那時候的肌肉量和骨密度會開始緩慢流失,如果你的日常運動中還沒有包含強化訓練,那就是開始的好時機,」她說。
那麼,我們應該做哪些運動呢?
為了保持重要肌群的強健,查布拉建議每週三到四次、每天花15分鐘進行以下幾項膝蓋運動,這些都可以在家中完成,無需任何專業器材。他也建議先諮詢物理治療師或健身教練,以確保動作正確。
以下是五項快速、在家中可做的膝蓋強化運動。科爾文建議,每項運動一般可從兩組各10次開始,也就是做10次、休息一下,再做10次。
這項運動只需要一個樓梯或低階台。以你慣用的腳先踏上台階,將雙腳推上台階後再回到地面。每次踏上時,交替使用左右腳作為起步腳。
「這是低衝擊的運動,因為只使用自體重量,」查布拉說。「你會鍛鍊到腿後肌,最重要的是前大腿的股四頭肌。股四頭肌在膝關節中扮演關鍵角色,因為當它們變弱時,髕骨會更靠近關節,導致摩擦增加並引發疼痛。」
股四頭肌若較弱,也會讓髕骨在大腿骨上滑動的關節承受更多壓力,造成疼痛和關節卡卡聲。
查布拉建議他的病人每天早上和晚上睡前都應該做深蹲運動。「這項運動能鍛鍊股四頭肌和臀肌,這兩組肌肉對於減輕膝關節壓力非常重要,」他說。「它也有助於提升本體感覺。重複進行自體重量的深蹲非常有益。」
對於長時間久坐的人來說,每隔30分鐘做15次短暫的深蹲,也被證實能促進身體產生用於建立肌肉和力量所需的蛋白質。
研究顯示,深蹲能提高骨密度,並降低晚年跌倒的風險。雖然尚未證實深蹲能直接預防關節炎,但已有研究指出它能幫助穩定膝關節、減輕疼痛,並改善關節炎患者的生活品質。
查布拉對「深蹲到底」的動作較為謹慎,也就是膝蓋彎曲超過90度的深蹲。儘管研究界對此仍有分歧,一些研究指出只要技術正確,並不會增加受傷風險。然而,如果動作不正確,查布拉表示可能會加劇膝蓋問題。
「這會對髕股關節(髕骨與大腿骨之間的關節)造成很大壓力,進而引發更多疼痛,」查布拉說。
這是另一項簡單的股四頭肌強化運動。只需要平躺在地上,一條腿的膝蓋彎曲、腳掌平放,另一腿保持伸直,抬高幾吋離地,停留幾秒後再慢慢放下。
研究顯示,直腿抬高訓練能增強膝蓋肌肉的力量,保護關節,並在作為暖身運動時降低運動相關傷害的風險。
「這項運動的關鍵在於先收縮股四頭肌,」科爾文說。「所以在抬腿的同時,你正在啟動目標肌群。」
小腿肌肉由兩部分組成:腓腸肌(gastrocnemius)和比目魚肌(soleus)。強化這些肌肉被認為有助於減輕髕骨下方膝關節的壓力。
查布拉表示,提踵訓練是強化這些肌肉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雙腳與肩同寬站立,腳尖朝前,慢慢抬起腳跟,同時保持膝蓋伸直,在腳尖上停留一秒後再慢慢放下。
他指出,提踵運動有助於改善膝蓋周圍肌肉的平衡,讓各肌群能協同運作。「如果某一塊肌肉較弱,就會造成不平衡,進而對膝蓋造成更多壓力。」
這個動作能鍛鍊你的腹部、背部和骨盆深層的核心肌群。
雖然這些肌肉群看起來與膝蓋健康沒有直接關聯,但科爾文表示,這一大組肌肉在維持膝蓋健康方面其實扮演著被低估的角色。她說:「你的核心肌群其實是從胸部中段一路延伸到膝蓋。」
只需坐在椅子上,然後不借助任何支撐,反覆站起來再坐下去。
科爾文說:「這比你想像的要難得多。而且你也可以透過使用較低的椅子,或是單腳進行,來增加挑戰性。」
如果你是第一次做這類運動,查布拉建議先預約物理治療師或體能訓練教練,與他們一起練習每一個動作,確保姿勢正確,並針對你的情況決定適合的組數與次數。
他說:「當你變得更強壯後,當然可以增加重量,例如穿著負重背心或手持啞鈴來進行這些動作,但這也取決於你的年齡和體能狀況。隨著年齡增長,單靠自身重量通常是最好的選擇。我也會提醒病人注意是否有疼痛加劇的情況。肌肉疼痛是正常的,但關節的疼痛加劇就不妙了,這可能表示膝蓋內部有問題,需要由醫生檢查。」
總體而言,花時間做強化膝蓋的運動,對你長期健康是一項寶貴的投資。我們可能會忽略膝蓋的重要性,但它們讓我們能夠行走、跳躍、奔跑,直到它們出現問題。
正如巴茲·魯爾曼(Baz Luhrmann)在歌曲《每個人都應該自由地擦防曬乳》(Everybody’s Free To Wear Sunscreen)中睿智地提醒我們:「善待你的膝蓋。當它們不再靈活時,你會懷念它們的好。」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03/10/2025 05:00PM
03/10/2025 05:00PM
03/10/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