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英國反移民浪潮再起 華人意見為何分歧

一名女子身穿英國國旗參加集會,她前面的人群中也有人舉著國旗

Reuters

「今晚有幾位英國客人來我們飯店酒吧消費,閒聊幾句後才知道,他們是當天參加『團結王國』(Unite the Kingdom)遊行的人。他們對我們這些外籍員工很有禮貌,跟普通客人沒什麼不同。但轉頭聽他們的談話,卻直言反對難民來英國,也反對移民。他們真心希望英國能『回到過去』的白人國家。」

這是「小小」的心聲。20多歲的她在英國市區一家星級酒店工作,曾在波蘭和澳洲求學及參加打工度假簽證(Working Holiday Visa),她在2024年來到倫敦。除了在飯店工作,她還是一位小網紅,在社群媒體分享初到英國的生活點滴。

「小小」告訴BBC中文說,在墨爾本工作時,當地治安良好,華人社群龐大,從未感到自己是少數族裔。「反而來到英國後,我更擔心街頭的青少年幫派或喝醉的路人,對難民倒沒什麼恐懼。之前同事和朋友也提醒我要小心英國近來興起的反移民情緒。」

帶著這些觀察,9月15日晚,「小小」與參加「團結王國」遊行的「反移民英國人」不期而遇。

據報導,這個「團結王國」遊行吸引了10多萬人從英國各地齊聚倫敦。他們批評工黨政府接收過多敘利亞難民,認為政府給予難民過多福利和住所,擠壓了國家預算。更不用說,部分難民抵英後犯下傷人或性侵等罪行,點燃了反難民情緒,並波及對移民的評價。

然而,遊行結束一週後,一位在英國工作的台灣年輕女子范妮莎(Vanessa)小姐,在熱鬧的國王十字車站附近下公車時,遭四名白人少女當街暴打。公車司機與乘客默默目睹暴力發生後駛離,直到一對路人夫婦出手相救。

受害者對台灣媒體公視新聞網說,案發1小時內打了2至3通報警電話,警方都沒有要處理,到了醫院之後,他們才打電話問我人在哪裡,但他們也沒有要過來的意思,只能到六天後才能處理案件。倫敦警察廳發言人回應台灣媒體坦承,警方最初的反應並未達水準,但確認整起案件已經進入調查階段。

英國移民倡議組織也向台灣媒體表示近日看到「仇恨犯罪」案件的增加,而肇事者用的用語如「難民」等都顯示他們犯案動機與當下的反移民情緒相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WOQ-CcW7EA

范妮莎被暴徒毆打的幾天後,民調顯示,若英國立即舉行大選,以脫歐和反移民為主要政綱的右翼政黨「英國改革黨」(Reform UK)可能擊敗工黨與保守黨,奪取政權,震驚英國政壇。

民調期間,黨魁奈傑爾·法拉奇(Nigel Farage)宣稱,若該黨執政將取消所有移民簽證,包括英國海外公民(BNO)香港簽證,引發香港社群熱議。即便法拉奇後來改口不會將這個政策指向BNO簽證持有者,但英國輿論已開始熱議:反難民與移民的閘門是否已真正開啟且來勢洶洶?在英華人如何看待這波民意浪潮?此外,在「小紅書」及港人移民社群論壇上,反對英國接收敘利亞難民的聲音不小,他們的意見如何?又經歷了什麼?

BBC中文採訪了不同背景的在英華人,了解他們對這些問題的觀察與見解。

台灣女性受傷圖

Provided
來自台灣的凡妮莎告訴記者,她來英國兩年多,在前幾週於倫敦市中心一下公車遭到四名白人年輕女性在街上挑釁並痛毆。她已經協同台灣在英國代表單位報警處理。

「英國是否仍『歡迎』他們的孩子?」——教育工作者的第一線觀察

針對英國的移民問題,一位來自東南亞、移民英國數十年的亞洲友人阮女士便向BBC中文坦言,她觀察到很多英國人「受夠了」非法移民坐小船來英國,甚至在醫療資源上獲得優先待遇。而英國一些社區被移民湧入,居民也開始感到不安。

不過,與英國人成婚,小孩剛成為大學生的阮女士也坦言:「極右派人士利用這些情緒,組織這樣的活動,實在令人難過。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在9月15日的遊行中也推波助瀾。」

這些移民的觀察陸續在華人圈發酵,特別是從事教育工作者的移民者,常常有第一線的觀察。

在倫敦經營一家國際教育與移民顧問公司的方琇怡(Susan Fang)因為父母公職外派關係,自幼便來到英國成長求學。她向BBC中文解釋,「脫歐」十年來,英國對於移民及難民處理的過程被高度政治化。

一塊白色的手繪標語牌上寫著「停止移民,開始驅逐」。左側是一面英國國旗。背景中可以看到製作標語牌的人的腿。

BBC
社區領導人表示,布里斯託的種族緊張局勢正在加劇

她舉例說,現在英國國內許多輿論或政客故意混淆「移民」與「偷渡者」等標籤,將不同的群體攪亂後,以政治論述無差別攻擊。正規的移民因此被認為是英國社會的負擔,卻忽略他們的貢獻。

她還表示英國的移民數量遠超難民或庇護尋求者,但為了方便,「或許出於無知」,有人炮製危險的政治言論攻擊移民。為何危險?方小姐解釋稱,「因為,突然間,一個繳納全額學費的合法國際學生,或填補勞動力短缺的技術移民工人,會被與非正規途徑進入英國國境的人畫上等號。」

方小姐強調,此等懶惰的分類方式恐在社會滋生怨恨並挑起恐懼,「雖然這可能短期內贏得選票,但卻損害了英國作為全球教育、研究和創新領袖的聲譽。」

台灣女性「小小」

Provided
在倫敦星級飯店工作的網紅「小小」在當地與反移民的英國民眾有了交流。

另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來自中國、在英國執教13年的包宏偉教授,也對英國的反移民情緒感到憂心。

現任諾丁漢大學媒體研究室副教授的包宏偉向BBC中文分享他在英格蘭中部的觀察:「自今年5月以來,右翼民粹政黨『英國改革黨』掌控了諾丁漢郡議會。過去幾個月,我注意到諾丁漢郡內的聖喬治旗(St George’s flag)越來越多,這面旗幟現常被視為英格蘭民族主義和排外情緒的象徵。」

他說,「我個人經歷過微妙的歧視,例如在公共場所被敵視注視,或在商店被冷淡對待。我也聽說一些國際學生因『新面孔』和缺乏應對經驗,遭遇更嚴重的對待。中文社群媒體上,有關英國反亞裔種族主義和反移民情緒的警告,影響了英國大學的國際招生和整體經濟。」

作為在大學教授媒體識讀的學者,包宏偉期盼英國社會或需正確認識移民對社會和經濟的重大貢獻,「沒有移民,英國的公共醫療國民醫療保健(NHS)、大學和其他行業根本無法運轉。許多英國大學的裁員與政府限制國際學生簽證及其未來就業機會的政策直接相關。最好的方法不是削減移民,而是鼓勵規範的移民,運用移民的技能來促進英國經濟。」

談到難民,包教授表示,政治人物和公眾應對難民展現更多同情心。「難民是因不可控原因被迫離開家園的人。英國應秉持《日內瓦公約》的精神,成為人道主義的全球領袖,幫助難民安頓並融入英國社會,讓他們更有效地為社會貢獻,同時改變公眾對難民的論述。」

在倫敦市中心,參加「團結王國」集會的抗議者遭到警察阻攔,有示威者投擲了照明彈

EPA/Shutterstock
在倫敦市中心,參加「團結王國」集會的抗議者遭到警察阻攔

方小姐也同意,限制移民不僅對個人造成實際損失,也影響英國的全球地位。她指出,教育、醫療、旅遊、科技等行業都依賴國際人才。「阻礙國際人才的政策,今天可能是政治勝利,明天就是經濟損失。」

在北倫敦成家立業20多年,協助不下千位兩岸或新馬華人來英就讀寄宿學校或就業,方小姐還向BBC中文坦言,自2016年英國「脫歐」以來,反移民情緒從未消散,而是持續存在。她表示:「實話說,它從未完全消失,脫歐給了它制度上的許可。但作為一個在英國生活、工作並養育子女的人,我感受到氛圍的變化。」

「我看到國際學生被更多懷疑的目光審視,有才華的專業人士被不斷變化的標準阻擋。我聽到家長問,英國是否仍『歡迎』他們的孩子——這在十年前是無法想像的問題。」方小姐強調。

華人女性

Susan Fang
在倫敦的教育諮詢業者方琇怡(右一)稱現在華人家長們開始憂慮英國是否歡迎他們的子女來留學。

難民與移民

方小姐認為,英國人可能更在意的是對於難民安置種種管理不善的問題。

譬如,一位香港背景的友人便私下向記者解釋,她前年剛買了一套房,沒想到附近一家星級酒店被改為難民收容所,讓她有些不快。相關性侵事件發生後,她更擔心自身安全。在「小紅書」上,支持唐寧街不再收容難民的聲音此起彼落。換言之,許多華人認為應優先考慮本地居民的需求。

另一位住在北英格蘭的依盈(應要求化名)也提供了自己的親身觀察。

依盈來自中國,來英前在香港工作多年,而她的先生是在英國土生土長的香港背景華人。認識丈夫後,她頻繁往返港英兩地,一年多前正式移民英國。

年約40歲的依盈說,她對這些反移民或反難民的遊行及論述其實並不認同,但她明白現在英國經濟不景氣,物價飆升,公共資源越來越有限,因此這些問題都未得到妥善或滿意的解決,一些英國人開始擔心甚至對偷渡客占用公眾資源及福利感到憤怒,「反移民的社會氛圍便高漲起來。」

不過,依盈也同意,如果英國經濟好轉,人們或許會更願意展現慷慨和友善。「英國政府不是一直在對非法移民提供人道援助嗎?那為什麼現在會這麼憤怒,甚至有這麼多人參加遊行?」

對此,她表示原因恐怕更為複雜。而反移民的情緒似乎是可以被人為煽動的。「因為有些人可能以前是無感,現在覺得自媒體或網絡上有些言論好像看上去有道理,就開始不滿和憤怒了,完全有可能。」她補充說。

依盈告訴記者,即便她理解各國反移民論述背後的經濟心理因素,但參與反移民的人數之多令人震驚和擔憂。「這麼多人參加,我猜測不僅有反對偷渡客的人,也有反對正規移民的人,甚至有種族主義者參與其中。這次遊行只是提供了一個機會和理由。」

她以親身經歷為例稱,有回在倫敦,大白天去超市的路上有「兩個黑人女孩走得很近,其中一個朝我耳朵大吼。我轉頭問她『需要幫忙嗎?』旁邊的另一個說:『她有精神疾病,她就算揍了你,警察也拿她沒辦法!』我聽了沒理會,但趕緊繼續往前走,她們跟了幾步就離開了。」

依盈告訴BBC中文說,當時她心想「如果真被打,也就打了…..我想這跟種族無關。很多人討厭青少年成群結隊地在街上『散德性』(意指搗亂)。比起移民,我覺得這些人才更危險。你想想,移民敢隨便犯罪嗎?很多人好不容易來到這裡,肯定會盡量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不犯錯。」

從事教育顧問的方小姐向BBC強調,英國仍有許多有原則且富有同情心的人。她解釋,英國人抗議的是對庇護尋求者的待遇,以及對英國價值觀譬如公平、好客和正當程序的侵蝕。「許多人意識到,移民不是敵人,管理不善才是問題。」

香港BNO移民意見分歧

事實上,強調移民特別守規矩的說法,也是多數受訪者的意見,而相關的討論也在龐大的在英香港移民中發酵。

眾所皆知,近年來在移民英國的華人族群中,數量最多的當屬持有英國海外公民(BNO)護照的香港人。2020年,因應《港區國安法》,英國推出BNO簽證計劃,允許持有BNO身份的香港居民透過「5+1」路徑(五年居留後可申請永久居留,再一年後申請英國國籍)移民英國。

根據英國內政部今年2月公布的數據,至2024年底,英國累計批出近22萬宗BNO申請,估計超過16.1萬人已抵達英國,成為英國移民社群的新生力量。

然,隨著反移民情緒升溫,執政工黨本月已經確認將進一步收緊移民政策,提更嚴格的出永久居留申請條件。雖然工黨新提案現在還不至於影響BNO簽證持有者或烏克蘭公民在英國申請永居,但反移民情緒及相關辯論已在英國BNO社群中引發激烈爭論。

但令人意外的是,與小紅書上許多中國網民相似,不少BNO香港移民對難民持保留態度。他們認為工黨政府過度投資難民安置是本末倒置,當下應全力支持合法移民及公民,投資經濟而非將過多資源用於難民。

譬如,一位網友在社交論壇Reddit上說,「我是住在英國的香港移民,我擔心奈傑爾·法拉奇廢除無限期居留(ILR)的立場,怕香港人會被趕走,這不公平。我支持驅逐非法移民,但不是無故趕合法移民,我對目前的移民系統很擔憂。」

偷渡者

Reuters
許多英國人批評政府將太多資源投注於偷渡者或難民的安置及福利

而30多歲的班恩(Ben)坦言,英國近來的反移民情緒令人憂心。班恩因為政治理由在2021年持BNO簽證來到英國。他告訴BBC中文,上月中超過10萬人參與的反移民遊行,以及英格蘭各地針對難民庇護酒店的抗議事件,顯示問題的嚴重性。

「作為香港人,我理解這種情緒的部分根源——經濟壓力、住房短缺和文化衝突,但它往往被極右翼組織放大,忽略了移民對社會的經濟貢獻,帶來勞動力和技術,推動文化多元。」班恩表示。

班恩又認為,從香港人的視角來看,BNO移民被視為較特殊的移民群體。若英國將BNO簽證的永居申請期從5年延長至10年,或增加更多限制,會讓許多香港人感到被背棄。「這不僅影響我們個人,還可能削弱英國的國際信譽。」

至於為何許多BNO香港移民對難民或其他族裔移民持憂慮甚至排斥態度?班恩則向BBC解析,從網上和身邊朋友的觀察發現原因之一是英國曾殖民香港的歷史,以及英國將香港移交給中共,使部分香港人覺得「英國欠香港」。這些論者認為香港人與其他移民不同;再加上香港人相對較富裕、學歷較高,「使部分人覺得自己比其他新移民或難民更高等,反映出一種『階級優越感』。」

過去班恩曾在香港從事政治及社區工作。他觀察在英香港移民有低稅制、高收入的生活背景,許多人來了英國後,收入銳減且需繳納高稅,這也讓港人移民反對英國政府向難民提供福利。

譬如,一位香港網友在論壇上說:「老實說,我沒投票給英國改革黨。但大多數像我這樣的移民都同意,有些人免費住在新國家、免費吃住,而我們卻要付數千英鎊才搞定簽證和IHS(移民健康附加費)。這根本不公平。」

班恩則告訴記者,有些BNO港人在英國找工作確實不容易,或許也讓他們覺得其他新移民會搶奪港人移民的工作。

但,在BNO移民論壇上,也有人質疑為何許多BNO香港人支持反移民政黨等言論。

法拉奇

Getty Images
以脫歐及反移民起家的英國政治人物法拉奇,所屬政黨支持度持續上漲,震撼英國政壇。

無論如何,移民與難民議題在脫歐近十年後,已經再次成為英國的政治熱點,分析稱任何相關事件或意外都有可能點燃社會的矛盾。

對此,英國首相施紀賢爵士(Sir Keir Starmer)在工黨大會首日接受BBC專訪時表示,他理解民眾因移民現況感到憂慮,但驅逐合法居留者將「撕裂國家」。首相說,「英國改革黨」這樣的反移民政黨崛起,讓工黨「面臨一場全新的仗」。

那麼,在這場風雨欲來的英國移民之戰中,華人將站在哪一邊呢?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