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稍早,瑞秋 (Rachel) 想與一位曾經約會過的男子釐清彼此的關係,因為她即將在一個更大的朋友群聚會中再次見到他。
「我之前用過 ChatGPT 來找工作,但聽說有人用它來尋求約會建議,」住在雪菲爾 (Sheffield) 且不願透露真實姓名的瑞秋說道。
「我當時感到非常困擾,想要一些指引,又不希望朋友介入。」
在打電話之前,她向 ChatGPT 尋求幫助。「我問它,該怎麼處理這段對話,又不讓自己顯得防衛。」
它的回應?
「ChatGPT 一貫如此,這次回答大概是『哇,這真是一個充滿自覺的問題,你一定是個情緒成熟的人才能面對這樣的情境。以下是一些建議』。它就像是站在我這邊的啦啦隊,讓我覺得自己是對的他是錯的。」
總體而言,她表示這很「有幫助」,但也形容它的語言「非常像心理治療的語氣,使用像『界線』這樣的詞彙」。
「我從中得到的啟發是,它提醒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但我並沒有照單全收。」
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尋求人工智慧建議的並不只有瑞秋。
根據線上約會公司 Match 的研究,近一半的美國 Z 世代(出生於1997年至2012年)表示他們曾使用像 ChatGPT 這樣的大型語言模型 (LLM) 來獲取約會建議,比例高於其他世代。
人們正轉向人工智慧來協助撰寫分手訊息、分析與約會對象的對話內容,以及解決感情中的各種問題。
心理學家兼感情關係專家拉莉塔‧蘇格拉尼博士 (Dr Lalitaa Suglani) 表示,人工智慧可以是一個有用的工具,特別是對於在感情溝通中感到壓力或不確定的人。
她指出,AI可以幫助人們撰寫訊息、理解令人困惑的內容,或尋求第二意見,這些都能讓人暫停一下,而不是立即反應。
「在許多方面,它可以像是日記提示或反思空間,當它被當作工具使用而不是取代人際連結時,是有幫助的,」蘇格拉尼博士說。
然而,她也提出了幾項擔憂。
「大型語言模型 (LLMs) 被訓練成樂於助人且善於迎合,並會重複使用者所分享的內容,因此它們可能會微妙地強化不健康的模式或回應偏見的假設。問題在於,這可能會加深扭曲的敘事或逃避傾向。」
她舉例說,使用 AI 撰寫分手訊息可能是一種逃避情境不適的方式。這可能助長逃避行為,因為個人並未真正面對自己的感受。
使用 AI 也可能阻礙個人的成長。
「如果一個人在每次不確定如何回應或感到情緒暴露時都求助於 LLM,他們可能會開始外包自己的直覺、情緒語言以及人際感知,」蘇格拉尼博士說。
她還指出,AI 所產出的訊息可能情感上缺乏溫度,使溝通變得像是照本宣科,這種感覺可能令人不安。
儘管面臨種種挑戰,仍有不少服務式AI 陸續出現,專門針對感情建議市場。
Mei 是一項免費的 AI 生成服務。該服務由 Open AI 訓練,能以類似對話的方式回應感情困境。
「這個理念是讓人們能即時尋求協助來處理感情問題,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向朋友或家人傾訴,擔心會被品頭論足,」來自紐約的創辦人李易思 (Es Lee,音譯) 表示。
他指出,在這款 AI 工具上提出的問題中,有超過一半與性有關,而這是許多人不願與朋友或心理治療師討論的主題。
「人們之所以使用 AI,是因為現有的服務不足,」他說。
另一個常見用途是重組訊息中的措辭,或是修復感情中的問題。「就像人們需要 AI 來肯定這個問題的存在。」
在提供感情建議時,安全問題可能會浮現。人類諮商師知道何時介入並保護當事人免於潛在的危險情境。
那麼,一款感情應用程式是否能提供同樣的安全防護?
李先生 認同對安全性的擔憂。「我認為使用 AI 的風險更高,因為它能以其他科技無法達到的方式與我們建立個人層面的連結。」
但他表示,Mei 已在 AI 系統中設置了「安全防護」。
「我們歡迎專業人士與機構與我們合作,積極參與塑造我們的 AI 產品,」他說。
ChatGPT 的開發者 OpenAI 表示,其最新模型在避免過度情緒依賴與過度迎合方面已有改善。
該公司在聲明中表示:「人們有時會在敏感時刻求助於 ChatGPT,因此我們希望它能在專家指導下做出適當回應。這包括在適當情況下引導人們尋求專業協助、加強模型對敏感請求的回應防護,以及在長時間互動中提醒使用者休息。」
另一項令人關注的議題是隱私。這類應用程式可能會蒐集非常敏感的資料,一旦遭到駭客入侵,後果可能相當嚴重。
李先生表示:「在每一個處理使用者隱私的抉擇點上,我們都選擇保護隱私,只蒐集提供最佳服務所需的資料。」
他指出,根據這項政策,Mei 除了電子郵件地址外,不會要求提供可識別個人身分的資訊。
李先生還表示,對話內容會暫時保存以進行品質控管,但會在30天後刪除。「目前並不會永久儲存於任何資料庫中。」
有些人會將人工智慧與人類治療師結合使用。
住在倫敦的科琳(Corinne,化名)在去年底想結束一段感情時,開始向 ChatGPT 尋求建議,了解該如何處理這段關係。
她表示,是因為室友曾分享使用 AI 來獲得約會建議(包括如何分手)的正面經驗,才讓她萌生使用 AI 的念頭。
她會要求 AI 以知名感情專家吉莉安‧圖雷基( Jillian Turecki )或整合心理學家妮可‧勒佩拉博士( Dr Nicole LePera )的風格來回應她的問題,這兩位在社群媒體上都非常受歡迎。
今年初她再次開始約會,也再次向 AI 求助,同樣希望能以她喜愛的感情專家的語氣提供建議。
「一月左右我和一位男士約會,我對他的外貌沒有太大吸引力,但我們相處得很好,所以我問 AI 是否值得再約一次。我知道他們會說值得,因為我讀過他們的書,但能針對我的情境給出建議,感覺很好。」
科琳目前也有一位治療師,她表示,與治療師的對話更深入探討童年經歷,而她向 ChatGPT 提出的問題則多與約會或感情有關。
她說自己對 AI 的建議「保持一點距離」。
「我可以想像,有些人可能會因此結束一段關係,甚至與伴侶展開一些其實還不該進行的對話,因為 ChatGPT 只是重複它認為你想聽的話。」
「在生活壓力大的時刻,它很有幫助。當朋友不在身邊時,它能讓我冷靜下來。」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06/10/2025 05:00PM
06/10/2025 05:00PM
06/10/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