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最高級別的檢察官表示,兩名男子涉嫌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的案件之所以被撤銷,是因為英國政府未能提供證據,證明中國被視為對英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這宗案件涉及30歲的克里斯多福·卡什(Christopher Cash)和33歲的克里斯多福·貝里(Christopher Berry),他們都否認指控。上月,檢控方撤銷控罪,引起內閣大臣和國會議員的批評。
英格蘭及威爾斯刑事檢控專員(DPP)史蒂芬·柏金森(Stephen Parkinson)罕有發表聲明稱,檢控方「歷經數月」以來嘗試向政府索取補充證據,但所獲的證人陳述未達起訴標準。
首相施紀賢(Sir Keir Starmer)解釋說,政府只能依據前任政府的評估行事,而當時政府把中國定義為「劃時代的挑戰」。
柏金森表示,雖然在2024年4月落案起訴時,檢方當時掌握的證據充足,但今年稍早另一宗間諜案的判例提高了根據《官方保密法》(Official Secrets Act)定罪的門檻。
他說,若要繼續控告卡什與貝里,必須證明在他們被指從事間諜活動的期間,英國政府已正式將中國界定為「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英國政府始終強調,案件告吹令其感受到「極度挫折」。柏金森此番公開說明,是在外界對檢控中止議論多週之後作出的回應。
首相施紀賢表示,政府對中國的定義不能事後追改,必須依據當時在位政府的立場。
他向記者說:「這不是政治角力,而是法律問題。檢控必須根據涉嫌犯罪時的實際情況進行,所以焦點應該放在當時執政的保守黨政府政策上。」
在野保守黨黨魁栢丹娜(Kemi Badenoch)在正在舉行的黨大會上指控執政工黨「刻意讓審訊流產」,聲稱「首相想討好北京」。
貝里是牛津郡威特尼(Witney, Oxfordshire)的一名教師,卡什則是居於倫敦懷特查佩爾(Whitechapel, London;白教堂)的國會研究員。兩人於2023年3月被反恐警察逮捕。
他們被控在2021年12月至2023年2月期間,蒐集並提供可能損害英國安全與利益的資訊。
根據《官方保密法》,間諜罪的前提是被告所提供的資訊「對敵國有用」。
柏金森上月致函國會下議院議員指出,「由於證據已不再符合檢控標準,案件無法繼續審理」,但他當時未說明具體原因。
但他在信中表示,鑑於政府方面已向外界提供了有關「證據情況」的簡報,他決定採取這一「不尋常的做法」,公開更多細節。
要求必須證明中國構成國家安全威脅的依據,源自今年稍早另一宗案件:六名被控替俄羅斯從事間諜活動的保加利亞公民被判違反《官方保密法》罪名成立。
該法規定,若有人行事「有損國家安全或利益」,並傳遞可能「直接或間接對敵國有用」的資訊,即屬間諜罪。
柏金森指出,保加利亞公民案釐清了《官方保密法》中「敵國」的定義——「包括在涉嫌犯罪發生時,對英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國家」。
這意味著,本案若要繼續起訴,檢控方必須從政府獲取進一步證據。但他補充說,該證據始終「未能取得」。
他表示:「我們歷經數月努力尋求這些證據,儘管政府後來提供了額外的證人陳述,但其中沒有任何一份指出,在涉嫌犯罪發生時,中國被視為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前刑事檢控專員麥當納勛爵(Lord Ken Macdonald KC)呼籲身為政府首席法律顧問的檢察總長何爾文男爵(Lord Richard Hermer)在國會復會後出席下議院會議,向議員說明事件經過。
他在接受BBC廣播電台第四台晨間新聞節目《今日》(Today, BBC Radio 4)訪問時表示:「這樣一宗嚴重的國家安全案件突然瓦解,若沒有向公眾作出妥善交代,實在說不過去。」
他批評說:「最令我驚訝的是,首相府、內政部等部門竟然願意向媒體放話,指責檢控方。」
他補充說,也許有人認為檢察總長在要求政府於公開法庭上作出聲明時「有些過於挑剔」,因為那樣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讓英國的國家利益陷入尷尬。
他說:「中國當然是英國國家安全的威脅。」
「可以理解檢方或政府不願公開這樣說,但檢方其實完全可以透過證據證明中國確實招募英國公民從事間諜活動。我不明白他們為什麼不這麼做。」
英國軍情五處(MI5)處長肯·麥卡勒姆(Ken McCallum)曾於2023年警告,中國正展開「持續且規模龐大」的間諜行動。
同年7月,國會情報與安全委員會的報告指出,中國已「滲透英國經濟的每一個領域」。
該委員會前主席、前檢察總長葛偉富(Dominic Grieve)對BBC表示,案件似乎是「有人遺漏了關鍵部分」,因為在提起訴訟時,應該聚焦於「是否需要將中國界定為敵國」。
他說:「若政府願意在法庭上提交證據,說明為何某國實際上構成敵國地位,那麼官方文件如何表述可能就沒那麼重要。」
「從我閱讀刑事檢控專員和施紀賢的說法來看,整件事似乎只是一次混亂。案件一開始時,就未能弄清楚法庭上需要證明什麼。」
前BBC安全事務記者戈登·科雷拉(Gordon Corera)形容,案件在開審前僅數日突然撤銷「非比尋常」。
他說:「外界原本對這案抱有高度期待,以為庭上會出現『煙火般』的對決。這次撤銷反而更讓人懷疑,政府或許根本不想讓與中國有關的議題引爆任何『煙火』。」
《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早前報道,政府高層官員曾於上月初召開會議討論此案,之後才決定撤銷控罪。
首相府發言人星期一(10月6日)表示,有關政府「隱瞞證據、撤回證人或限制證人引用某些證據」的說法「全屬不實」。
自去年大選以來,工黨政府顯示出有意重設英中關係的跡象,並正在進行跨部門審視,全面檢討兩國關係。
2024年10月,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訪問中國,成為六年來僅第二位訪華的英國外相。他在訪問中表示,北京與倫敦應「為複雜的挑戰尋求務實的解決方案」。
英國國家安全顧問鮑威爾(Jonathan Powell)——施紀賢首相最親近的顧問及政治盟友之一——也於今年稍早訪華。
這趟於7月進行的外訪,英國政府並無對外公佈,而是後來中國外交部公布了鮑威爾與中國外長王毅會晤的消息。
北京方面表示,鮑威爾在會上表示「願同中方加強對話溝通,推動建立穩定、務實和長遠的夥伴關係」。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09/10/2025 11:00AM
09/10/2025 11:00AM
09/10/2025 08: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