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鐵近期把所有車廂劃一為「寧靜車廂」,原意是保障乘客的安靜乘車環境,但有關措施實施不足一個月就引起社會反彈,高鐵公司表示會「重新構思宣導政策」。
有台灣民眾在社交媒體表示,因同行嬰孩哭鬧、說話,遭列車人員舉牌提醒,引發外界批評該措施對兒童不友善,甚至助長「厭童」氛圍。
高鐵公司曾稱新政策是「仿效日本新幹線」,但該說法遭交通專家質疑。有學者向BBC中文指出,兩地文化背景不同,台灣不宜照搬日本模式,推出新政策前也應設立緩衝期和宣導期,同時可參考歐洲國家等做法劃分不同類型的車廂。
幼教學者則表示,幼兒安靜的時間有限,有特殊需要兒童更難做到,建議高鐵仿效台鐵等推行車廂分區,從制度和系統設計入手,減少乘客的焦慮與矛盾。
根據台灣傳媒報導,針對高鐵設立寧靜車廂措施的倡議約十年。民進黨立委邱志偉自2015年起透過質詢、函詢、記者會等方式關切車廂噪音問題,並要求交通部「參考日本新幹線作法」,研議推動寧靜車廂相關規範。
2023年時任交通部部長王國材回應立委處理車廂噪音訴求,指示台鐵、高鐵公司研議提升車廂寧靜作法,包括宣導行動電話使用禮儀,維持乘車品質,若乘客不聽勸阻,最重得拒絕運送。
今年8月底高鐵新任董事長史哲向傳媒披露,將推出「仿效日本新幹線」的寧靜車廂措施。隨後高鐵公司在8月22日宣佈,9月22日起實施「寧靜車廂」。
新政策下,所有車廂納入「寧靜車廂」,包括商務車廂、對號座車廂及自由座乘客,與車票價格無關。乘客講電話必須到車廂玄關,使用手機時須配戴耳機。列車服務人員會巡視車廂,如果乘客屢勸不聽,可解除運送契約。
對於嬰兒、幼童或其他如疾病等明確因素而影響自主能力旅客的行為,列車人員以「持續關心與安撫方式提供必要協助」,並請同車旅客體諒。
高鐵公司解釋,調查顯示近九成民眾支持車廂寧靜政策,有關措施是「積極回應旅客對提升車廂寧靜度的期待」。
不過,新措施推出後爭議不斷,有家長在網上分享與嬰幼兒搭乘高鐵時,因嬰幼兒哭鬧遭高鐵的工作人員舉牌提醒,甚至遭乘客白眼,要求嬰幼兒不得發出任何聲響,部分家長憂心加劇「厭童」的社會氛圍。
有乘客分享搭高鐵在寧靜車廂休息時,因為後方小孩不停哭鬧,轉身與家長爭執,該乘客又指著「寧靜車廂」標誌,要求列車人員處理。
最終新措施實施不足一個月,高鐵在輿論壓力下於10月12日撤下列車座椅椅背「寧靜車廂」宣導牌,改為「美好高鐵,寧靜同行」圖卡,並表示將重新構思如何宣傳政策。
衛福部部長石崇良回應事件時,強調交通政策仍須兼顧親子友善,已發函向交通部了解,承諾一個月內與交通部、高鐵溝通是否有更彈性做法。
針對台灣高鐵公司稱「寧靜車廂」措施是仿效日本新幹線,不少學者都表示質疑。
台灣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特聘教授林淑馨向BBC中文表示,她長期往返台日之間,經常乘搭新幹線,她觀察鐵路公司並沒有區隔出「寧靜車廂」,車廂保持安靜因為國民素養,以及日本文化傾向不打擾他人,若小孩哭鬧聲音較大,家長可能帶到車廂與車廂中間的休息區安撫。
她強調,台灣與日本「國情不同」,台灣高鐵公司不能照搬日本做法,「我們國民生活習慣跟日本不一樣,講話聲調不同,那就是國情跟文化差很多。」
林淑馨認為,高鐵公司推出寧靜車廂前,應先從教育乘客開始,政策要設立緩衝期和宣導期,也要思考宣導手法是否適合,列車人員若以「舉牌」方式提醒發出聲音的乘客,實際上可能讓帶小孩的家長感到難堪,這種僵化的做法未顧及乘客的多元需求。
台灣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交通組委員王中允向BBC中文表示,日本在公共交通工具保持安靜,並非硬性規定,而是約定俗成的文化,背後有社會和家庭教育宣導和配套。
他同意沒有外界規則或壓力,難以約束乘客行為,但台灣高鐵公司應檢視將車廂劃一為寧靜車廂的做法,車廂有否提供空間讓家長安撫小孩,「如果每個車廂都不讓人安撫的話,就說不過去,因為小孩子就是會鬧」。
公開資料顯示,JR西日本在網站設乘車禮儀指南,提醒乘客請勿在車廂內大聲說話、大吵大鬧,將手機設定為靜音模式,避免通話。
新幹線有不同車廂類型,滿足不同乘客的需求。JR東海道和JR東日本,分別推出供商務人士遠程工作使用的「S Work車廂」和「TRAIN DESK」工作車廂,允許乘客發出敲鍵盤聲、線上會議通話聲等最低限度的噪音。
JR東海道的假期班次和JR九州的觀光列車,則設有親子車廂,部分車廂更改裝成兒童遊戲區。
台灣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鄭永祥向BBC中文表示,台灣高鐵將所有車廂劃為「寧靜車廂」,讓乘客有寧靜旅程的期望,但實際上高鐵有不同類型乘客,例如父母攜帶小孩乘坐,就很難完全安靜,部分乘客因為期望落差發生衝突。
「假設我沒有帶小朋友,但我期待高鐵全列車都是寧靜車廂,那如果我聽到小孩子在吵,又不能理解,就會產生潛在衝突的可能性。」
鄭永祥表示,外國的高鐵的寧靜車廂只限於部份車廂,以法國高鐵為例,商務車廂滿足需要寧靜環境的乘客,同時設立餐車或可供乘客交流的車廂。他建議台灣高鐵公司進行乘客需求調查,再調整寧靜車廂與非寧靜車廂的比例,或設立親子車廂。
台灣國立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鄒詠婷曾在荷蘭任教,她向BBC中文表示,荷蘭的鐵路系統,頭等車廂價格較貴,有共識乘客要安靜,而二等車廂分為寧靜車廂和一般車廂。
「當你可以做到分區,對於每個區有清楚的期望,這樣才會讓使用者在這個空間有選擇,很大減少使用者的焦慮。」
翻查資料,外國普遍不會將所有車廂劃一為「寧靜車廂」。英國部分鐵路公司設有「寧靜車廂」或「安靜區」,鼓勵乘客保持低音量。意大利鐵路公司Trenitalia在Frecciarossa(紅箭號)列車的商務車廂提供「靜音區」(silent area),讓希望遠離手機噪音、享受完全放鬆的乘客使用。
鄒詠婷認為高鐵要提供友善環境,就要讓使用者有選擇,現時劃一為寧靜車廂,對家長而言是沒有選擇,構成很大壓力。
「把所有的車廂都列為寧靜車廂,乘客自然會將『寧靜』視為規範,這對帶小孩的家長而言會是無所適從的困難情況。」
高鐵協助家長的措施也引起爭議,包括以贈送零食「乖乖」或貼紙等方式安撫哭鬧幼兒。「乖乖」是台灣經典的國民零食,有祝福、祈求乖巧順利的寓意。
國民黨立委陳菁徽指出,此舉可能標籤化親子乘客,讓其他乘客認為「就是這些人在吵」。
鄒詠婷也表示,列車人員派發乖乖,未必可處理孩童不同的需要,「每個孩子的狀況都不同,你不知道他為甚麼哭鬧,他可能不是餓,他是不舒服,有很多不同情況,不是提供乖乖就能簡單處理。」
台灣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林雅容向BBC中文表示,一般幼童要到3歲左右,家長才會比較容易掌握孩子在車廂的行動,但亦有時間限制,「有時候20分鐘(安靜)已經蠻不錯了,除非家長懂得帶故事書或小型玩具、拼圖,讓小朋友有注意力的轉移。」
她補充,若是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的孩童,即使是小一,不容易掌握車廂規範,家長會很辛苦。
「今天高鐵要求寧靜車廂,我覺得倒不如反過來,是不是要像台鐵有一個親子車廂,讓孩子在那裡比較舒服一點。」
林雅容表示,一方面家長可以早作準備,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民眾也應該體諒和包容家長,「絕大多數家長覺得,我已經盡力,我真的沒有辦法,我孩子安靜的時間可能只有15、20分鐘,之後他可能需要抱抱,需要我抱著他在走道走來走去。」
翻查資料,台鐵在2017年起設立親子車廂,位於指定班次的自強號其中一節車廂,提供給有未滿12歲孩童隨行的家庭或孕婦旅客優先訂位。親子車廂內部有卡通彩繪,設附有桌子的親子座、親子廁所、哺(集)乳室、嬰兒車停放區等。
台灣本地傳媒日前引述高鐵回覆,目前仍以推動寧靜車廂為主,尚未有親子車廂的相關規劃。
針對這次「寧靜車廂」的爭議,外界關注台灣社會是否有「厭童」氛圍。高鐵近期公布的統計資料就指出,超過七成被勸導的噪音源都是成人在車廂內講電話、追劇,孩童只佔極零星個案。
該公司重申,車廂寧靜文化並非針對孩童,表示將優化工作人員執行技巧,避免造成誤會,也呼籲其他旅客發揮同理心。
林雅容表示,無論是捷運優先席(前稱博愛座),到高鐵寧靜車廂爭議,每次發生衝突背後原因不一,呼籲民眾不應渲染事件,製造厭老、厭童的氛圍,「如果渲染這件事,本來不會(厭童)的人,可能被你講到我非得要跟風。」
幼兒教育學者鄒詠婷表示,台灣社會要建立兒童友善環境,不能只仰賴民眾體諒兒童,必須從制度和系統設計入手,例如高鐵研究車廂如何分區,「(建立)讓大家都可以更舒服的結構,可以很大程度減少負面討論。」
鄭永祥教授表示,高鐵公司經歷這次事件,要重新調整宣導方式,未來若改用「寧靜車廂」及「非寧靜車廂」,在訂票系統、車廂標示,均要確保乘客清楚了解訂購位置是否屬那一區,做好乘客的期望管理。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5/10/2025 05:00PM
15/10/2025 05:00PM
15/10/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