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台灣空姐猝逝風波:長榮航空再爆勞動剝削爭議,為何員工不敢請病假?

長榮航空員工

Getty Images
長榮航空員工資料圖片

台灣長榮航空一名空服員抱病值勤,返台後短時間內住院不治,事件引發公眾對長榮排班、出缺勤制度問題的質疑。

大批空服員訴說自身經歷,因公司考勤規定而不敢請病假,或請假後面臨不能排班、影響考核與獎金等「懲罰」,內部管理方式形成了「讓空服員弱弱相殘的內循環結構」。

翻查紀錄,長榮經常違反相關勞動法律,但當局罰金太低,被指是助長該公司成為「違法慣犯」。長榮航空高層召開記者會鞠躬道歉,惟否認內部有「請假困難」情況,並稱相關制度屬「獎勵」而非懲罰。

有勞工政策專家對BBC中文分析,長榮是典型的台灣傳統家族企業,採用威權式管理,未能平等對待員工,因此多年來一次又一次捲入勞雇爭議。

發生什麼事?

長榮航空航班

Getty Images

台灣媒體報導,34歲孫姓空服員9月25日執行為期四天的米蘭航班,返程中身體不適,抵台後就醫,但病情急轉直下,10月10日晚間宣告不治。

報導指,孫姓空服員原就身體不適,曾向座艙長和其他組員反映,卻沒有得到積極的處理,甚至在極為虛弱、無法自行走回座位的情況下,繼續工作。而座艙長既無聯絡機上衛星醫療系統,也無通報 ,甚至在孫姓空服員要求叫救護車時表示需「自費」。

在輿論質疑下,該名座艙長於13日發出七點聲明,表示過程中都有關心該名組員,且孫姓空服員並沒有提出不繼續執勤的要求,否認是她造成該空服員喪命。

根據長榮航空企業內部員工使用的通訊軟體Team+對話,該名空服員疑似罹患「史迪爾氏症候群」(Adult Onset Still’s Disease),是一種類風濕免疫疾病。

事件引起官方關注,桃園市勞檢處初步調查顯示,孫姓空服員無論是此趟飛行任務或是這半年的出勤工時,都符合勞動基準法的規定,但當局將會訪談同機組員,釐清是否有請假遭拒等情形。

台灣勞動部部長洪申翰表示,事件經過還在釐清中,而過去長榮航空違法的記錄「的確不少」。他強調,雇主拒絕勞工請病假,依法最高可罰150萬元新台幣,他提醒雇主,勞工生病了就不該硬撐上班,更不該被制度性鼓勵。

長榮航空17日召開記者會,總經理孫嘉明等高層鞠躬道歉,向家屬表達沉痛歉意,表示已啟動內部調查和各項檢討,並推出四大行動改善員工身心安全,包括服勤前和執勤期間執行強化自我健康評估、落實即時通報機制、加強管理職能、檢視考核評鑑作業。

「不敢請假」的內循環結構

長榮航空

Getty Images

案發後,長榮航空企業工會、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舉辦記者會,批判長榮航空的勞動制度。

長榮航空企業工會監事會召集人李瀅表示,員工只是請一個病假,都可能獲得一重又一重的處罰:首先,考績會被扣分,第二,選班選假、調班等權利會被限制,第三,考績如果落在最後幾名,員工福利會被取消或被扣年終獎金,「還會獲得很可怕的班表,例如說長時間待命」。

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秘書長周聖凱則社群媒體發文指,不管桃園市政府、勞動部或法院,調查長榮航空的請假規定幾乎都是「查無不法」,因為調查重點都放在有沒有「拒絕請假」,然而該公司在工會這幾年的抗爭下,已很少直接拒絕請假。「但他們不是變得守法,而是不斷開發和演進一套,用選班和調班、考績加重扣分、員工機票、升遷等多層次綁架空服員的結構。」

他認為,由於請假規定非常複雜又可能引致懲罰,使員工產生恐懼,形成了一套「讓空服員弱弱相殘的內循環結構」,「從出缺勤被長榮航空監視,進化到空服員互相競爭、自我監視,我請假是不是就是我有錯,從而全面降低管理成本。」

在孫姓空服員死亡案件曝光後,大批空服員及其家屬在網上分享「不敢請假」的經驗。有人表示某次發高燒、上吐下瀉,雖然獲准請假,卻因此被扣年終獎金;也有人見組員不舒服讓她休息,事後因「服勤期間未遵守標準作業程序」遭懲戒。

另有人表示,流產後因再無假可請,公司不斷來電警告差假過多,在第七天不得不飛長班,回程血流不止,連夜用型衛生棉都無法應付,只能穿加大號尿布、面無血色繼續工作。

關切此案的桃園市議員黃瓊慧透過直播提到,事件曝光後收到上百則來自空服、地勤、航勤、華廚、免稅店員的訊息,反映超時工作或請假遭「懲罰」。她將向勞動部檢舉有關情況,並呼籲長榮航空高層正視基層聲音,開啟良性對話,否則類似憾事恐再發生。

長榮代表在記者會上否認有「請假困難」的情況,指目前組員線上人數有4500名,臨時請假的比例為平日100多人、假日200多人,公司排班每天都安排250至300名待命人力來因應,員工若要請假可透過系統申請或寫電郵,「公司第一時間都是直接核准的」。

被問及員工會否怕請假影響考績,長榮高層表示「績效的面向很多,出勤只是佔了一小部分」;因熱門時間考量請假名額有限,優先順序依照績效等,屬於「獎勵」機制而非「懲處」。該公司未有正面回應,這套制度是否導致空服員因為害怕影響後續幾個月的排班選擇,而不敢請假、抱病值勤。

罰金太低助長「違法慣犯」

長榮航空過去屢遭批評違反勞工權益。根據台灣勞動部「違反勞動法令事業單位(雇主)查詢系統」,長榮航空自2023年以來,因違反《勞基法》「延長工作時間超過法令規定」遭到七次開罰,罰金共計新台幣295萬元(9.6萬美元)。

但與長榮航空高達2000多億元的全年營收相比,有關罰金被指過低。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前任秘書長林佳瑋表示,長榮這幾年屢遭罰款,今年甚至創下紀錄罰到288萬元新台幣,「可以看出長榮航空寧可被勞動局罰款,也不願好好改善職場環境」。

多名立委也批評罰金不痛不癢,勞動部長洪申翰回應稱,以長榮航的違法頻率來說,裁罰金屬實過低,會與桃園市勞檢處再討論,而針對長榮航空這類的「違法慣犯」,勞動部會考慮以資訊揭露等方式,讓企業遵守法律規定。

對此,長榮代表在記者會回應,國際航空業有其特性,惟相關單位不做實質認定,只以法規標準做認定開罰,他們已多次提出行政救濟,只是結果不符合期待。

張榮發

張榮發基金會
長榮創辦人張榮發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張烽益對BBC中文分析,長榮是典型的台灣傳統家族企業,採用家父長制的管理制度,對勞工的照顧當成恩賜,而不是共享、平等或對話,如果員工罷工、不服從,管理層會視為對其威權的反抗,不惜代價打壓,「反正訴訟費是花股東的錢,不是自己的錢」。

他舉華航為例,華航是國營公司,雇主是政府,國營事業只要維持既有的管理制度,其餘就是交由機師等專業工作者來經營,也就會形成協商式的文化,「但長榮就是張榮發家族掌管,不是分散式資本,是集中式資本,所以有威權式管理」。

長榮集團由台灣商人張榮發於1968年創立,最先是成立長榮海運,1989年成立長榮航空(EVA Air),與泛國營的中華航空(China Airlines)並列為台灣兩大國際航空公司。

根據2024年的資料,長榮航空全球員工總數超過1.1萬人,而在招募空服員時,長榮航空通常要求應徵者需具備中華民國國籍以及有大專院校以上學歷。

長榮航空在國際上享有優良的飛安紀錄,在旅遊消費市場具有一定公信力,但該公司同時以紀律嚴明與階級管理聞名,要求員工服從和忠誠。1990年代有長榮航空員工嘗試籌組工會但遭資遣,直至2016年工會才成立,此後曾與長榮展開二十多次團體協商,但資方立場始終強硬。

2019年,工會在九成同意率的情況下,空服員發動罷工,要求改善過勞航班、提升薪資和打破威權管理,雙方最後簽下團體協約,換來的卻是長榮的報復:對工會幹部提起高達3,400萬元的民事求償,訴訟一打就是六年。直到今年4月,最高法院駁回長榮上訴,此事才劃下句點。

另一方面,空服員的「退避權」也曾引發爭議。2016年梅姬颱風來襲,幾乎所有航空公司都停飛,只有長榮堅持讓班機飛回台灣,事後,民航局對長榮開罰120萬元新台幣。然而,如果空服員爭取行使颱風天不出勤的退避權,仍會受到長榮的攻擊及打壓。

勞權專家張烽益表示,長榮航空是台灣第一家民營航空公司,也是頗具規模的企業,但威權式企業文化已經脫離當代的潮流發展,無法永續發展下去,尤其這是涉公共安全的行業,更需要尊重員工,建立平等對話共享的關係。

他指出,航空業作為特許行業,是由交通部主管,但企業的勞動制度問題由勞動部監督。他建議統一分管部門,也許可以交給交通部以行政命令或行政機關指導的方式,改變長榮的勞動環境。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