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從「台獨」到「親中」: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的啟示

鄭麗文發表勝選感言

Facebook/Kuomintang

中國國民黨主席改選落幕,55歲的鄭麗文以黑馬姿態擊敗郝龍斌當選,成為洪秀柱後第二位獲全國黨員投票選出的女性黨主席。鄭麗文的勝選被視為國民黨內部路線出現重大轉折。

這位曾參與學運、主張台灣獨立的前民進黨員,如今代表國民黨內主張改革與世代交替的「戰鬥派」。她在兩岸立場上強調「中國認同」,選戰期間曾被批評為「親中」、「紅統」,引發黨內外高度關注。

選前包括台北市長蔣萬安、新北市長侯友宜等多位地方首長皆表態支持穩健派代表郝龍斌,鄭麗文的勝選被外界解讀為黨內「非中華民國派」勢力的崛起,挑戰國民黨長期以來的路線與權力結構。

鄭麗文當選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出賀電,提及「推進國家統一」。她的回應引起各界解讀,外界關注她上任後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以及是否能整合黨內派系,帶領國民黨迎戰2026年地方選舉與2028年總統大選。

上任後會延續「親中」路線嗎?

鄭麗文(左三)擊敗郝龍斌(左四)發表政見

Kuomintang
鄭麗文(左三)擊敗郝龍斌(左四)當選國民黨主席

在上周六(10月18日)進行的國民黨主席改選,前立法委員鄭麗文以65122票當選,得票率50.15%,比排第二的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多14.3%。

鄭麗文的出線引發台灣政壇高度關注。多位學者指出,她主張黨內改革與世代交替,為國民黨注入一股「破舊立新」的能量,其對抗民進黨的戰鬥形象有望帶動黨內團結,但也象徵黨內長期隱伏的路線衝突浮上檯面。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林泉忠投書媒體指出,鄭麗文是國民黨首位非建制派(亦稱「非中華民國派」)出身的黨主席,其政治論述高度意識形態化,強調「中國認同」,其更為「親中」的鮮明立場與對手郝龍斌所代表的「兩岸穩健派」明顯區隔,黨內將迎來「艱巨的路線之爭」。

選前包括蔣萬安、侯友宜等多位地方首長皆表態支持郝龍斌。

鄭麗文的兩岸立場在選舉期間即備受討論,她選前曾說台灣要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重新大力推動兩岸交流對話,主張恢復與中國大陸的制度性對話,「強強聯手,一加一大於二」,也表示若當選黨主席願與習近平見面,「不要說見一次,見一百次都願意」。

外界因此格外關注北京對此次選舉結果的表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發賀電指出,多年來兩黨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共同政治基礎上,推動兩岸交流合作,致力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增進兩岸同胞親情福祉,成效積極」。他期望兩黨深化合作交流,「推進國家統一」。

鄭麗文覆電感謝習近平,表示「海峽兩岸於1992年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達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她同意兩黨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同為炎黃子孫、同屬中華民族」,她認為應在既有基礎上強化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台海和平穩定,「為民族復興開闢宏偉前程」。

鄭麗文勝選後也向國際承諾,國民黨未來對外關係將秉持對等、尊重、互惠原則,堅持三大方向:不讓台灣成為麻煩製造者、不成地緣政治犧牲品、積極為區域和平努力。

台灣成功大學教授李忠憲教授分析,中共中央總書記向國民黨主席發賀電並非首例,早在2021年朱立倫當選時,習近平也曾以賀信形式表達「在九二共識與反台獨的共同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的立場。

然而,相較於朱立倫時期「台海情勢複雜且嚴峻」的警示語氣,此次鄭麗文所收到的賀電顯得更為積極與親切,字句中強調「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甚至提及「推進國家統一」,使外界格外關注其中的政治訊號。

至於鄭麗文的回覆,李忠憲認為她未設防線,顯得立場更為親中,使得「習鄭關係在媒體眼中被放大為一種『親密』的象徵」。

他也指出,鄭麗文不再以「統一」為口號,而以對話、理性、務實作為包裝,打造出一種國際社會可以接受的「溫和版親中」形象,對北京而言也能降低對台「統戰」的成本,成為北京「政策輸入」的新管道。

「鄭麗文比立法院長韓國瑜更懂得包裝,比朱立倫更懂得權衡,是一位可被國際社會接受、卻又對北京有用的『理性親中』代表。」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則對BBC中文分析,雖然鄭麗文在選舉過程中展現出對北京友好的姿態,但她應該清楚台灣主流民意對「親中」的警覺性仍然強烈, 因此預期她上任後會採取「語言上和緩、政策上穩健的方式來經營兩岸議題」,延續「交流而不附和」的路線,口頭上維持善意,實際上避免過度靠攏中國。

「她若要帶領國民黨回到主流政治舞台,勢必要在論述上調整,作為主席她需要淡化『統一』相關語言,強調和平、穩定、交流,以避免引發中間選民疑慮,這樣的調整不僅是戰術考量,也是國民黨在未來選舉中生存的必要。」

「綠轉藍」爭議人物,為何獲勝?

鄭麗文發表政見

Kuomintang

鄭麗文這次擊敗郝龍斌當選,外界都好奇這位「非典型國民黨員」,為何能大勝傳統藍營政治人物。

她在雲林出生、台南長大,是外省二代,就讀台大法律系期間參與野百合學運,曾是「台獨基本教義派」。她畢業後加入民進黨,代表該黨於1996年當選國民大會代表,即是依中華民國憲法設立的民意職位,負責選舉總統、副總統、修改憲法及罷免元首,她也曾任民進黨青年部副主任等職。

但在2002年,她因批評時任衛生署代署長塗醒哲涉嫌「舔耳案」,因不符事實,違反黨內「不得亂發言」規定遭民進黨停權,鄭麗文後來稱因「理念不合」退黨。

離開民進黨後,2004年泛藍陣營在凱道集結抗議總統大選選舉不公,鄭麗文擔任主持人被視為正式挺藍,2005年正式「綠轉藍」獲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延攬加入國民黨,隨後擔任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主委、發言人等職務,也擔任過不分區立委及行政院發言人,因口才及組織能力有「藍營最強辯手」的稱號。

台灣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對BBC中文說,鄭麗文的背景能更了解民進黨,從而「凝聚泛藍和中間選民」。她優於其他候選人是在於她更加「戰鬥」,這是國民黨黨員期待的,反映了國民黨黨員的危機感,「失去中央政權已經12年,希望能重返執政」。

鄭麗文選舉期間積極提出革新黨內制度,例如要找回長期未參與黨務的年輕黨員,鼓勵新世代參與決策,這讓她在年輕黨員間支持度高,並獲軍系與部分地方議會支持。選舉期間,曾獲國民黨前黃復興黨部主委季麟連、桃園市議長邱奕勝等人支持。

台灣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劉必榮向BBC中文分析,鄭麗文勝選代表國民黨內希望改革的聲音,「年青人覺得國民黨太老派,但鄭麗文比較敢衝撞」,這個結果反映世代交替、穩健過渡的一個選擇,「應該有助於國民黨拓展年青人的選票」。

候選人郝龍斌與趙少康曾公開指控中共介選,意指鄭麗文是「中共同路人」。翁履中對BBC中文表示,有關議題在選前被大幅渲染,反而產生了意料之外的效應,「許多國民黨員對於這類外部干預與『抹紅式』指控反感,激發了內部團結心理」。

其形象塑造也是關鍵之一,台灣成功大學教授李忠憲向BBC中文說,鄭麗文懂得以「開放、理性」的語言包裝自己,使她在國際媒體面前顯得「兼具理智與現代感,與傳統藍營僵化、守舊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但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鄭麗文獲過半數支持當選,但整體投票率遠低於上一屆,只有不足四成。比對近年國民黨主席得票數,鄭麗文也是最低,較得票率不過半的朱立倫還要少兩萬多票。

翁履中認為這反映了黨員的冷感與無力感,「選舉過程中內部爭議不斷,讓黨員選擇觀望」。劉必榮則引述國民黨員朋友分享,指他們感到陷入兩難,因為鄭麗文及郝龍斌都有支持的理由,「每一個黨員投票都要算好幾步,第一個錢的問題、第二個藍白合、第三個大陸問題、第四個選舉能否選贏的問題,各有利弊,所以大家不知道怎麼選,大概就沒有選」。

能否改革國民黨和團結派系?

國民黨支持者

EPA

當選後,鄭麗文發表勝利感言說,「國民黨會努力成為第一大黨,在我任內完成2028年完全執政的政黨輪替,還有兩岸共榮共和,這是我最重要的使命」。

林泉忠投書指出,鄭麗文更為親中的立場,在此次選舉獲得國民黨內軍系與黃復興系統的支持,但可能失去與與中間選民對話的空間,選後新任黨中央如何與原建制派整合,將是鄭麗文上任後的首要挑戰。

73歲的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在選戰期間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強調「九二共識不等於一國兩制」,呼籲中國大陸正視並尊重中華民國的存在事實,象徵黨內穩健派的集結。

劉嘉薇教授分析,鄭麗文標誌著對抗民進黨的大旗,將有助於國民黨內部改革和派系團結,「因為黨內有共同的目標,就是下架民進黨,重返執政」。

鄭麗文選後「用最深的誠意」向民進黨說,台灣不能再內耗,不要在自己內部找敵人,要把台灣的政黨政治從惡鬥、內耗拉回正軌,期望民進黨不要再仇恨、撕裂,不要再打「仇中牌」。

身兼民進黨主席的總統賴清德並未發文恭賀鄭麗文當選,僅送花籃致意。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表示,期望朝野政黨領袖「共同目標都能以國家利益為優先,以守護國家安全為前提」。民進黨發言人吳崢也說,希望國民黨「將台灣利益置於政黨之上」,共同面對當前的國安挑戰。

至於國民黨內的聲音,這次選舉過程中因為傳出「介選風波」,候選人一度激烈互打,黨內擔心影響日後團結。選舉結果出爐後,屈居第二及三名的郝龍斌及羅智強也都祝賀鄭麗文。

郝龍斌說「希望未來要放下這次選舉中的紛擾以團結,共同為國民黨的未來奮鬥」。羅智強同樣表示,「選舉結束就是團結的開始」,相信國民黨在鄭麗文的帶領下會開創新局,「打贏2026及2028大選」。

現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祝賀鄭麗文,說即將到來的「九合一」及總統大選是大家最關注的,他希望國民黨團結、讓國民黨更強。

鄭麗文曾提出國民黨要走向集體領導,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左正東認為,她是以什麼方式、被納入的人是有多大決策權,「這些都會決定未來鄭麗文能否團結各個山頭,未來國民黨能否繼續整體作戰」。

短期而言,學者李忠憲認為國民黨的派系衝突會緩和,因為鄭麗文擅長透過資源與位置的再分配換取支持,「然而這種『和諧』的背後並非真正的改革,而是『資源再分割』的延續」,長遠來說只是將國民黨從「理念共同體」進一步轉化為「權力交換所」。

李忠憲續分析,這種作法會使黨內改革不再關乎方向與信念,而是誰能分得更多政治利益,恐導致國民黨失去公共性與道德說服力,因為「政黨不是為了特定派系、利益集團或個人升官而存在」,未來能否在社會中獲得價值認同成疑。

劉必榮則指出,很多地方派系其實是支持郝龍斌,因為他代表穩定、可預測、不會有積極變化,所以鄭麗文擔任主席後,將要整合這些地方勢力。但鄭麗文當選勢必把中央黨部年輕化,而競選地方選舉方面因資源有限,就會出現分配的問題。

「本來鄭麗文上來,可能一些年青人覺得有機會到我來競選了,但跟民眾黨合作過程中又要讓一些(地方席位)位置給他們,原本給年青人的變成給民眾黨了,是否這樣?」

國民黨預料11月才進行新舊任黨主席交接,劉必榮提醒在藍營選舉的時候,民進黨很多準備參選地方選舉的候選人「隊已經站好」,但國民黨還要整理團隊、跟民眾黨討論如何合作和提名等,「等一切搞定都明年了」,「這個時候再搞個分裂就完蛋了」。

對藍白合作的影響

下一步黨主席要帶領籌備選舉,除了兩岸論述會影響選情,在明年地方選舉國民黨與民眾黨兩個在野黨,如何協調提名與資源分配,也是對鄭麗文的考驗。

在鄭麗文當選當晚,民眾黨隨即發布新聞稿,主席黃國昌表示,台灣民眾黨致力推動「聯合政府」,透過跨黨派力量打破民進黨「一黨專擅之僵局」,期待未來民眾黨與國民黨在政策與理念上持續深化交流,逐步累積互信,「建立聯合治理典範」。

鄭麗文也感謝黃國昌,表示知道社會有多麼高的期待,一定要用最大誠意與決心,完成在野團結,「為台灣撥亂反正」。

事實上,鄭麗文早在當選前已組成「黨外在野大聯盟」,說要連結所有統治者、執政黨之外的聲音,發揮制衡力量。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支持民眾黨的網紅「館長」陳之漢等也是發起人之一,被視為要整合藍白勢力。

如今鄭麗文成功當選國民黨主席,左正東分析藍白合要成功,不只黨主席願意促成合作,還有黨的基層群眾能否接受,「特別涉及可能要禮讓的選區裡原本準備參選的候選人」,以及未來組成政府的行政部門職位分配。

「這些需要是主事者本身有協調黨內各個山頭的威望」,左正東認為目前鄭麗文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要視乎她這一年的各項表現。

翁履中認為,鄭麗文擅於運用媒體的能力,能讓藍白對話透過媒體產生合作氣氛,但要讓「藍白合」更順利,地方選舉願意配合多少民眾黨的要求,會是民眾黨對鄭麗文是否有合作誠意的觀察指標。

據國民黨規劃,黨主席選舉結果出爐後,將於10月21日公告黨主席當選名單,並翌日將黨主席選舉結果陳報中常會核備,11月1日召開全國代表大會,進行新舊任黨主席交接。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