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盧浮宮博物館被迫關閉,警方正在調查一宗明目張膽地以法國無價的王冠珠寶為目標的搶劫案。
竊賊使用電動工具在光天化日之下闖入這座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隨後騎乘滑板車逃逸,帶走了八件極其珍貴的珠寶。
以下是我們目前掌握這宗震驚法國的犯罪事件詳情。
這起竊案發生在當地時間週日早上9點30分至9點40之間,正值博物館向訪客開放後不久。
四名竊賊使用一輛配有升降平台的卡車(類似搬家公司使用的設備),通過塞納河附近的陽台進入阿波羅畫廊(Galerie d’Apollon)。
現場照片顯示,一架安裝在車輛上的梯子通往一樓的窗戶。
其中兩名竊賊使用電池驅動的圓盤切割機切開玻璃窗,進入博物館內部。
他們隨後威脅保安,迫使其疏散現場,並從兩個玻璃展示櫃中偷走展品。
法國文化部在聲明中表示,博物館的警報響起後,工作人員依照程序聯絡了安全部門並保護了訪客。
聲明補充說,竊賊曾試圖在博物館外焚燒他們的車輛,但被一名博物館員工阻止。
文化部長拉希妲·達蒂(Rachida Dati)向法國電視一台表示,監控畫面顯示,蒙面竊賊「冷靜地」進入博物館,並砸毀展示珠寶的櫃子。
事件中無人受傷,達蒂表示「沒有暴力,非常專業」。
她形容這些竊賊似乎是「有經驗的」,並且有一套周密的逃逸計劃,使用兩輛滑板車逃離現場。
調查人員正在尋找四名嫌疑人,並透過閉路電視畫面分析逃逸路線。
法國內政部長羅宏‧努涅茲(Laurent Nunez)向法國電台表示,整起突襲事件「非常非常快速」,過程不到七分鐘。
一名目擊者形容博物館疏散時的場面是「完全恐慌」。後續畫面顯示博物館入口已被金屬閘門封鎖。
根據當局表示,共有八件物品被盜,包括王冠、項鍊、耳環和胸針,全部來自十九世紀,曾屬於法國皇室或帝國統治者。
法國文化部指出,被盜物品包括:
這些珠寶鑲嵌了數千顆鑽石與其他珍貴寶石。
另外還有兩件物品,包括歐珍妮皇后的皇冠在現場附近被發現,疑似是在逃逸過程中掉落。當局正在檢查其是否受損。
努涅茲形容這些被盜的珠寶「無價」,具有「無法衡量的文化遺產價值」。
1911年,一名義大利(意大利)博物館員工藏身於盧浮宮博物館的儲物櫃中過夜,隔天從一個僻靜的畫廊牆上直接拿起了當時鮮為人知的《蒙娜麗莎》,用工作服包裹後夾在腋下,然後走出博物館。
這幅畫在兩年後被尋回,犯人後來被發現是一名義大利民族主義者,他表示他之所以犯案,是因為相信這幅達芬奇的傑作應該屬於義大利。
如今,《蒙娜麗莎》的安全措施更加嚴密:這幅可能是博物館最著名的藏品,現被展示在高安全等級的玻璃櫃中。
1998年,卡米耶·柯羅(Camille Corot)創作的十九世紀畫作《塞夫勒之路》(Le Chemin de Sèvres)遭竊,至今仍未尋回。此事件促使博物館進行了大規模的安全改革。
近來,法國博物館接連遭竊。
上個月,竊賊闖入利摩日的阿德里安·杜布歇博物館(Adrien Dubouché Museum),偷走據稱價值950萬歐元(約1,100萬美元/8.25萬英鎊)的瓷器作品。
2024年11月,巴黎的科涅克-傑博物館(Cognacq-Jay Museum)有七件「具有重大歷史與文化價值」的藏品被盜,其中五件在幾天前被尋回。
同月,持槍歹徒突襲勃艮第的希隆博物館(Hieron Museum),開槍後逃逸,盜走價值數百萬英鎊的二十世紀藝術品。
這是自1911年《蒙娜麗莎》失竊以來,盧浮宮博物館最轟動的一次搶劫事件。
此案也引發了對法國藝術品安全防護水平的嚴重質疑,尤其是在犯罪集團越來越頻繁地將博物館作為目標的情況下。
努涅茲表示,週日早上闖入阿波羅畫廊的竊賊顯然是專業人士。
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顯然事先「勘察過現場」,採取了大膽但有效的作案手法,整個行動只用了不到七分鐘就完成並成功逃逸。
法國大部分王室徽章在1789年革命後被損毀或出售,但部分物品被保存或後來回購。展示櫃中的大多數藏品來自十九世紀,屬於拿破崙及其侄子拿破崙三世的兩個帝國家族。
這起竊案發生在距離《蒙娜麗莎》僅幾步之遙的畫廊內。
但策劃此類搶案的犯罪集團並不會以《蒙娜麗莎》這類無法展示或出售的世界名畫為目標。他們更偏好能夠變現的物品——而珠寶正是首選。
儘管這些物品具有巨大的歷史與文化價值,王冠與頭飾卻可以輕易拆解並分批出售。即使是大型且知名的鑽石也可以被切割。最終的售價可能遠低於原始文物的價值,但仍然相當可觀。
法國近期發生的兩起博物館竊案已引起當局警覺,文化部制定的安全計劃正逐步在全國推行,以應對藝術犯罪集團日益大膽的行動。
「我們非常清楚法國博物館的脆弱性,」努涅茲表示。
今年九月,竊賊從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偷走了原礦狀態的黃金,價值約60萬歐元(約52萬英鎊),並很可能已在黑市上輕易脫手。
同月,竊賊從利摩日的一間博物館偷走價值600萬歐元的瓷器——利摩日曾以瓷器聞名。這次盜竊很可能受外國買家委託而來。
盧浮宮收藏了數千件舉世聞名的藝術品,還有同樣數量的鮮為人知但具有文化意義的藏品。
但在其230年的歷史中,竊案相對罕見——主要得益於嚴密的安全措施。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20/10/2025 05:00PM
20/10/2025 05:00PM
20/10/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