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高市早苗當選首相 被視為安倍「弟子」的她對華策略是否會有別於「議員高市」

Sanae Takaichi becomes Japan's first female prime minister, Tokyo - 21 Oct 2025

EPA

日本共同社確認,自民黨總裁高市早苗今天(10月21日)下午在日本國會首相指名選舉中當選,成為該國憲政史上首位女首相。

高市早苗在今年10月初自民黨進行的黨魁選舉中以壓倒性優勢當選總裁,但其後與長期聯盟的公民黨談判破裂,震撼日本政壇。因為在國會沒有過半數的自民黨若沒有其他黨支持,將失去政權。高市早苗的執政意外陷入極大危機,最終自民黨與另一右翼政黨,與高市同樣出身關西的維新會結盟成功,日本第一女首相最終在驚濤駭浪中獲得國會確認。

分析稱,高市內閣除了要應付日本棘手的通膨及經濟問題之外,各界更注意她的政權如何影響區域政治?特別是美中關係。因為,被普遍視為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政治遺產傳人的高市,是否會延續安倍抗中、親美、友台的外交路線? 她過往擔任大臣及眾議員時,屢屢對北京強硬的發言時而引發北京抨擊,擔任首相之後,她的中國政策會改變嗎?她將如何處理起起伏伏的中日關係?

對此,國際關係學者、日本國際教養大學(AlU) 副教授陳宥樺向BBC表示,高市會繼承安倍的路線是無庸置疑的。被媒體稱為安倍「第一女弟子」的高市早苗,一直是安倍執政時的內閣重要大將。

陳教授表示,高市此次競選黨魁時在眾多演說中都提及安倍,也用了「自由與開放的印太」的關鍵字,而特朗普在X上祝賀高市當選黨魁,高市馬上回復表示感謝,「她更進一步提了加強美日聯盟以及推進自由與開放的印太的願景,這即是明證。」

靖國神社

Getty Images
位於東京的靖國神社安放許多日本二戰軍人牌位,長期以來一直是中日關係的焦點所在。

然而,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ICU)國際與政治研究學系教授奈吉 (Stephen Nagy)接受BBC中文採訪時強調,事實上安倍晉三的路線並非特別針對北京, 也非所謂的反中立場。奈吉解釋,安倍聚焦於日本的復興,同時支持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他的政治工程及成就是將地緣政治的重心從中國轉向多極化(multi-polar)。他又說,安倍將印度、東協、日韓、澳洲以及美國等作為中國之外的極點,降低中國的影響力並提升日本及盟友的戰略自主性。「因此,這似乎是日本安全機構內部的共識,我相信高市內閣將持續這一路線,她或將闡述中日關係是基於建設性接觸、強化日本經濟及更廣泛印太地區的韌性,以對抗脅迫。」

多次談論台灣問題

賴清德與高市早苗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Taiwan
今年4月,高市早苗曾在台北與台灣總統賴清德會面。

高市的首相之路一波三折,她之前對北京的批評,以及對台灣的友好姿態,不斷成為中國批評的焦點。

譬如,在她拿到黨魁大位時,香港鳳凰新聞及中國官媒上的評論者屢次譏諷她僅為「過場的政治人物」,認為其任期將與之前的多位日本首相一樣「短命」。

不過,中國智庫安邦諮詢10月8日刊出分析稱,高市的執政期限同樣具有多個挑戰,說到底也不是她單一的能力或意志能決定。而是她能否在內政與外交上「保持靈活可退」的政策及身段,並及時兑現經濟成果。「相較於『年更一相』的政治慣例,高市若能以漸進而非激進的政策組合(例如通過可見的產業成果、就業拉動、地方財政迴流等)穩固基層與自民黨關鍵派系支持,那麼延長執政周期的概率會上升。」

此外,高市對台灣的態度特別引人關注,普遍認為她將延續安倍晉三路線以及看重台灣曾歷經日本殖民半世紀後,對後者仍存的特殊情意結。

譬如,今年四月,高市以眾議員身份訪問台灣,並高調參觀當地獨派民間人士建立的民間安倍晉三紀念公園。她還獲得台灣總統賴清德邀請至總統府內碰面,廣受當地「台派」人士及媒體的歡迎。

隨後,高市回到東京後,公開建議日本與台灣建立「準安全聯盟」。上個月在宣佈參選黨魁的記者會上再次重申安倍名言「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並稱「絕對不能以武力威脅或脅迫等方式片面改變現狀,台灣是日本極重要的朋友」。她擔任黨魁的第一天,首個在X的推文,再次強調台日關係稱「台灣是珍貴的朋友,台日擁有基本價值觀」。

此外,中國國民黨黨主席鄭麗文在競選期間曾經表示,若當選將訪問高市早苗,迅速引發中國網路輿論及對手強烈抨擊,在台灣輿論引發騷動。這些都顯示高市與台灣的關係之敏感,並牽動兩岸關係。

凡此種種,都讓外界評估北京是否會在高市正式擔任首相後有所動作。《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在微博發文批判高市早苗稱「中國人最反對的日本政客的各種表現,高市「幾乎佔全了。」

https://twitter.com/takaichi_sanae/status/1977578080773505414

中國靜觀其變?

中日美圖片

Getty Images
有分析稱,高市早苗會採取親美路線,包含經濟及科技結盟刺激日本經濟,也藉此穩固自己的執政。

不過,即便如此,北京對於高市內閣,目前並未有太大反應。

譬如,高市勝出自民黨總裁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稱此為「日本內部事務」,但敦促東京履行對二戰歷史及台灣議題的相關政治承諾,並採取「主動理性對華政策」。

分析北京對高市內閣的態度,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松田康博教授向BBC中文表示,全球各國,包含中國及韓國在內,都在面對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開啟的全球關稅戰。他認為各方在雙邊問題都希望不要有太多的摩擦,「給自己帶來麻煩」。

長期研究中日關係,松田教授解釋高市當選自民黨黨魁後,可以看到韓國政府沒有先發制人,中國應該也是「聽其言,觀其行」。「先讓中港媒體針對高市說一下話,潑一下冷水,但中國外交部目前都沒有針對高市有太激烈或明確的抨擊,也許暗地也可能會傳遞訊息過去。可以說,北京當下也不想跟東京產生太大麻煩。」

此外,北京及香港媒體對其過往反中舉措及參拜靖國神社舉動表達批評。港媒《南華早報》於高市當選當日便稱北京與東京緊張可能升級,高市親台立場及二戰歷史觀或可能將加劇摩擦。

據此,中國獨立智庫,安邦諮詢則評論,說到底,就未來中日關係而言,被一些媒體視為安倍政治「第一女弟子的」高市早苗可能是個「不易對付」的對手。但,可以判斷的是,由於高市既要在安全上與美國保持緊密,又不得不考慮中國的龐大市場,這就使其高市的中國政策中體現出「矛盾但可預測」的邏輯,也就是在必要時對北京採取強硬立場或談話以回應日本國內政治需求或國際盟友,「在更廣泛的經貿與現實利益面前保持務實接觸。」

奈吉教授則以過去中日交手的歷史向BBC分析指,北京最初對安倍感到擔憂,但安倍在其執政中展現自己是一位務實領導人,願意在可能的情況下與中國接觸,「這是基於最強大的美日夥伴關係」,同時東京還與澳洲、英國、菲律賓、歐盟、東盟及加拿大等國建立新的安全及戰略夥伴。因此,奈吉稱中南海或者會視高市為比安倍擁有更強硬意識形態的日本首相,不確定她是否會或採取更務實的對華戰略。

靖國神社仍是關鍵

安倍晉三

Getty Images
安倍晉三的民族主義及保守派意識形態的政治遺產仍然得到許多日本選民支持。

眾所皆知,參拜靖國神社一直是1972年中國與日本建交後兩國關係起伏的核心原因之一。而高市早苗是2020年8月二戰結束75週年之際參拜靖國神社的四位內閣大臣之一,彼時中國及韓國都對此舉嚴厲批評。

10月8日,日媒傳出,高市早苗幕僚透露她將不會參與今年在靖國神社舉辦的秋季祭典。《每日新聞》稱,這是因為高市面臨放軟其保守外交立場的壓力。新加坡《聯合早報》稱,若高市順利接任,先不參拜靖國神社,可以避免刺激月底APEC峰會東道主韓國,並保住與習近平首次會晤的可能性。中國南京大學教授朱峰對該報稱,如此看來,高市上台前便開始展現外交平衡,似乎顯示她明白自己的政治角色已經從議員轉為準首相,並考慮因為參拜神社對在遭致反對黨攻擊,對外避免中韓等鄰國猛攻。

對此,奈吉教授告訴BBC,高市在延後參拜靖國神社上的抉擇,顯示她可能是一位很務實的領袖。若是如此,那麼或許日本將看到高市不會照本宣科地承襲安倍路線,而是「更新」安倍路線,理解安倍時代與高市時代在本質上不同。奈吉向記者分析,高市時代的特徵是俄烏戰爭、專制國家(包括俄羅斯、朝鮮及中國)的協作、人工智慧、網路安全挑戰,以及一位不可預測、非傳統但可能致力於印太地區、日本與美國關係的美國總統。「她可能致力於確保台海關係維持穩定,並確保全球面對中國的政策不會由北京定義,而是由美國、日本及其他盟友來主導。」

極右政黨參政黨

Getty Images
日本民族主義興起,極右政黨「參政黨」(Sanseito)在最近的選舉中大勝,席位從1上升至15,帶給老牌執政黨自民黨很大壓力。

日本國際教養大學陳宥樺副教授則判斷北京可能會先觀望一陣子,甚至可能會給高市一點「壓力測試」。他告訴BBC,因為「議員高市」也許會和「首相高市」有些微的不同,立場也許不變但作法會有彈性。譬如與盟友公民黨談判時,便允諾首相任內不會參拜靖國神社。選舉時也沒有表達對此事的強硬立場。

有分析便稱,除卻靖國神社,未來有關尖閣列島(釣魚島)及台灣議題等等,中國都有可能持續要求高市內閣表態,高市早苗仍否在APEC與習近平會晤仍難確認。

據此,松田康博教授向記者分析稱,高市早苗是知識分子出身,曾經是大學教授。對於靖國神社,高市可能會觀察一下再行動。松田強調,過去許多人以為安倍經常參拜靖國神社,但「安倍是『戰略性不參拜』—-應該說,只有參拜過的人才可以選擇戰略性不參拜」。自第二次擔任首相以來,他未有親自參拜靖國神社。

松田康博說,「不去參拜就是一種籌碼,高市或可學習安倍的外交藝術。」

國內挑戰更巨

即便各界關注高市時代的區域地緣政治關係變化,許多分析仍強調高市要處理日本經濟問題才是她內閣能持續的最重要課題。

譬如,松田康博教授說,現在日本人最需要的是新內閣針對通貨膨脹等經濟問題提出有效的對策。陳宥樺也向BBC強調,就高市個人來說,她對於安保政策比較擅長,關注也較多,她的演說中往往都是以安保政策起頭,然而,國內物價高漲卻是大部分日本民眾更關心的議題,高市在黨魁選舉中確實對此有所留意。但現階段尚無法確切推斷高市政策會是外交還是經濟優先。

奈吉教授則強調,說到底,與美國的深化關係才是高市內閣執政的關鍵基礎。他分析,若高市將繼續深化與美國的關係,這意味著更多國防合作、更多科技合作、更多經濟合作、在人工智慧及量子運算上的更多合作,這個溢出效應可以協助日本國內經濟,才讓高市早苗「有可持續且有意義」的首相任期。

無論如何,日本國內的經濟通貨膨脹及對美關稅問題挑戰甚鉅,未來數月,高市如何穩固自民黨與維新黨的新結盟關係,在日本國會演說及APEC峰會上如何贏得國內外聲譽,爭取支持並回應在野黨挑戰,都將成為觀察她執政前景的窗口。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