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未來的智慧物種會知道人類曾經存在過嗎?

從地下挖出一具人類骨架。

Microgen Images/Science Photo Library via Getty Images

人類長久以來都對過去充滿好奇。

我們從地底挖掘出無數化石——這些是地球45億年歷史的遺跡,為我們提供了古代物種在我們出現之前如何生活的線索。

但如果我們人類有一天滅絕了,而在數百萬年後另一個智慧物種崛起——他們會知道我們曾經存在嗎?他們會了解我們的文明是什麼樣子嗎?

成為化石的機率微乎其微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天體物理學教授亞當·弗蘭克(Adam Frank)表示,我們不能指望未來的古生物學家會發現人類的化石。

「地球生命中,只有極少部分曾成為化石,尤其是當你的文明在地質時間尺度上只存在短暫一刻的時候,」他解釋道。

三位女士正在拍攝一具雙腿直立的大型恐龍骨架。

Courtney Hale/E+ via Getty Images
根據2018年的論文,在恐龍存在的每一萬年中,只發現了少量接近完整的恐龍化石

2018年由弗蘭克教授共同撰寫的一篇論文指出,儘管恐龍在地球上存在長達1.65億年,但至今發現近乎完整的化石卻相當稀少。

因此,該論文提出,鑒於人類這個物種至今僅存在約30萬年,我們在人類化石紀錄中可能不會留下太多痕跡。

不過,我們可能會留下其他形式的痕跡。

改變地球的化學組成

作為地球自然地質的一部分,岩石會不斷在地底形成層層堆積,也就是地層。

每一層地層的化學成分都與當時地球的環境條件相對應。

根據弗蘭克教授的說法,由人類造成的氣候變遷所引發的氣溫上升與海平面變化,將影響沉積在岩石中的物質,這些變化「可能在數億年後仍可被偵測到」。

這位天體物理學家表示:「你會看到氧同位素、碳同位素的變化,因為地球的氣候系統因人類活動而改變。」

重塑演化的路徑

即使我們自己的骨骼在化石紀錄中不太可能大量出現,我們仍可能改變了其他物種的化石——透過我們在全球範圍內運輸的動植物,或是我們對生物多樣性的改變。

圖表顯示了地球上哺乳動物的重量(或生物量)比例——60% 為牲畜,36% 為人類,4% 為野生哺乳動物。

BBC
2018年的一項研究比較了現存哺乳動物的總量,發現只有4%來自野生哺乳動物。

根據2018年的一項研究,以生物總量(即所有活體物質的總重量)計算,全球96%的哺乳動物都是人類或我們飼養的牲畜。

全球超過三分之二的鳥類生物總量則來自我們飼養的家禽。

根據非營利出版物《我們的數據世界》的資料,我們每年宰殺超過750億隻雞。因此,這些大量死亡、外型幾乎一致的鳥類化石,未來可能會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我們已經改變了生物演化的路徑,」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暨榮譽教授揚·扎拉謝維奇(Jan Zalasiewicz)表示。

「未來的探索者會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會這樣?』」他說。「他們會聚焦在一個地層——那就是我們的地層。」

我們的「最終遺產」

在名為《被丟棄後:科技化石將如何成為我們的最終遺產》(Discarded: How Technofossils Will Be Our Ultimate Legacy)的書中,扎拉謝維奇教授與他在萊斯特大學的同事莎拉·伽波特(Sarah Gabbott)教授主張,真正會留存在地球地質紀錄中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物品。

他們稱這些為「科技化石」(technofossils)——無論是一個鋁製飲品罐、一件聚酯毛衣,或是一座地下停車場。

灰色沉積物中,現代充電線的印記。

Sarah Gabbott
地球沉積物中,留下印記的日常物品可能會為未來文明提供有關我們生活方式的線索。

根據2020年的一項研究估計,人類每年生產約30吉噸(gigatons,十億噸)的物品——相當於地球上每個人每週製造的物品重量都超過自身體重。

事實上,研究作者發現,若以乾重(不含水分)計算,世界上人造物的總量已超過所有生物的總量。

其中最大宗的人造物是混凝土——對未來的發現者來說,這看起來可能非常不自然。

「我們現在製造混凝土的方式之一是加入飛灰……在顯微鏡下看起來非常奇特,」扎拉謝維奇教授說。

「如果他們看到化石化的形狀……像是混凝土建築的邊緣、鋪路石板,那他們就會知道這是與自然地層截然不同的東西。」

圖表顯示,全球有40億噸動物與80億噸塑料。

BBC
根據《自然》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2020年全球人造塑膠的數量是活體動物數量的兩倍。

我們的物料將長久留存。

伽波特教授表示,塑膠「可能不只是能存留數千年,甚至可能持續存在數百萬年」。

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到了2050年,海洋中的塑膠可能會比魚還多。

但不只是塑膠。

「我們有一些含石墨的岩石已有四十億年歷史,」伽波特教授補充說。「所以以鉛筆形式存在的石墨,可能也能存留四十億年。」

這位古生物學家指出,科學家已發現數億年前的化石化葉片。

「紙是由纖維素製成的,這與葉子的成分相同。所以……在適當的環境下,紙張可能也能保存數億年,」她推測道。

行星規模的改變

人類或許早已在地球的地質上留下巨大印記。至於未來是否會有另一個智慧物種在我們滅絕後發現這些痕跡,誰也說不準。

但想像我們在數百萬年後的遺產,是否有其意義?

弗蘭克授認為有。

「我認為,為了讓我們度過這個科技尚未成熟的時期,能夠思考地球的長期歷史是至關重要的,」他主張。

「這些是行星規模的變化,將在未來幾個世紀、幾千年、甚至幾萬年持續產生影響,」他說。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