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APEC慶州峰會將至 反華情緒如何左右中韓互動

韓國首爾梨泰院一場由「自由大學」組織的反華集會上,示威者撕毀一面印上了習近平和其他中國主要官員照片的巨型中國國旗(BBC韓語圖片18/10/2025)

BBC News Korean
韓國首爾的反華示威中,以保守派青年團體自由大學(Freedom University)所組織的抗議集會最讓李在明政府不滿。

從談好到談不攏到再次定調,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似乎終於要見面了——起碼白宮公開確認了會晤,而北京外交部也確認了習近平將到韓國(南韓)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特朗普最初在9月與習近平通話後,對外宣告將尋求在10月下旬於慶尚北道慶州市舉行的APEC峰會期間會晤,但隨後對中方收緊稀土出口法規、對通訊晶片(芯片)大戶高通(Qualcomm)展開反壟斷調查,以及對涉美船舶徵收專門港口費用,表達強烈不滿,甚至曾說「沒理由還見」

但目前的進展,也許讓這場「習特會」的東道主——韓國總統李在明——稍稍舒一口氣。曾有媒體形容,李在明擔心習近平不來。

然而,讓李在明如此擔心的背後原因其實並未退散,且仍在發展當中——那是已在首爾街頭斷續出現多月的反華抗議示威。

韓國反華示威怎麼來的?

韓國首爾梨泰院一場由「自由大學」組織的反華集會上,示威者揮舞著韓國國旗通過一條主要馬路,遊行組織者站在一台指揮車上帶領群眾叫喊口號(BBC韓語圖片18/10/2025)

BBC News Korean
李在明指責反華示威者的言論「不文明、有損國格」。

中國「十一」假期伊始,韓國對中國開放團體旅客免簽入境。而在同一時間,首爾一些繁華地段上,一些政治活動人士叫喊著「不要中國」、「趕走中共」等口號。

抗議主要地點除了中國使館所在的明洞外,還包括華人與韓國華僑社區九老區、大林洞,和中國遊客熱門遊覽地點弘大等。

10月18月,梨泰院商圈,抗爭團體自由大學(Freedom University)發起了又一場示威。他們撕毀了習近平與中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的肖像。

「大韓民國快要變成中國的附庸了!」一位參加集會的群眾這樣對BBC韓語記者說。

「想到我們國家真要變成香港那樣,所以我走出來了。」

自由大學領袖沈在洪(音譯)告訴BBC韓語:「我們有無數的理由去反對中國,但最核心的原因是間諜活動。」

「上一次集會,我們之所以掛起『不讓中國人免簽入境』這幅標語,是因為接連有假扮成中國遊客的間諜拍攝軍事基地被抓。」

今年8月,濟州警察廳逮獲一男一女中國公民,涉嫌使用無人機非法拍攝海軍基地。7月,釜山地方檢察廳起訴兩名涉嫌擅自航拍韓國海軍基地和美軍航母的中國留學生。

從韓國媒體報導所見,兩宗案件是否確屬「假扮遊客的間諜」所為,暫無定論。

反華示威曠日持久,反制抗議也隨之而來。9月底,大林洞有民眾舉起了「解散反華極右翼團體」的橫幅。

與此同時,韓國媒體注意到網絡社交平台Threads上出現了台灣人討論應否在赴韓時配戴韓文「我是台灣人」襟章,以免被反華示威波及。自稱是該徽章設計者的網民表示,經媒體報導後,「這幾天訂單超級多」。

韓國首爾梨泰院一場由「自由大學」組織的反華集會上,一群女示威者舉起「制止中國船隻」標語牌(BBC韓語圖片18/10/2025)

BBC News Korean
參與自由大學反華示威的群眾擔心韓國被「中國化」;中國駐韓使館批評「個別政治人物散布不實信息」。

關於韓國最新一波反華情緒,某程度上可以追溯到2024年12月3日,時任總統尹錫悅頒布戒嚴令六小時事件

在「軍事政變」失敗後,尹錫悅被提上韓國憲法法院接受彈劾審訊。1月16日,尹錫悅代表律師裴真漢在庭上引用了《天空電子日報》(SkyeDaily)當天的報道稱,「戒嚴當天,在選管委研修院內被捕的99名中國人,被移送至日本沖繩美軍基地」,而這些「中國人」接受盤問後「承認了與選舉舞弊有關的所有內容」。

另一位代表律師,前憲法法院法官曹大鉉說:「宣佈緊急戒嚴的理由是,國內外共產主義左翼勢力試圖通過選舉舞弊,奪取國會多數席位。」

韓國《中央日報》形容,這是將部分保守派油管網紅(YouTuber)主張的「中國政府介入韓國選舉舞弊」的陰謀論帶到憲法法庭上來。

然而,韓國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駐韓美軍和中國駐韓國大使館不久便出面駁斥《天空電子日報》的報導純屬捏造,選管委更報警控告報社與有關記者

但這並未制止該陰謀論的傳播,首爾的反華示威不時出現,尤其是在6月份總統補選過後,參加的包括了尹錫悅的支持者,和被輿論形容為極右翼陣營人士。

身穿黑色外套,結紅色領帶的韓國總統尹錫悅(左)在首爾韓國憲法法院就戒嚴事件彈劾案受審(21/1/2025)

EPA
尹錫悅(左)接受憲法法院彈劾審判期間,辯護律師團隊引用了聲稱中國暗箱干預韓國大選的「假新聞」。

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NCAFP)朝鮮半島問題青年研究員郝楠對BBC中文指出,導致當前韓國反華情緒的原因之一,是尹錫悅執政末期及被彈劾期間,出於個人政治目的煽動的「反華陰謀論」,「這一點是當前示威浪潮急劇擴大的直接動因」。

但郝楠認為還須考慮到兩個「結構性因素」——「薩德事件」以來長期存在的中韓民間對立情緒,以及韓國「親美」「友日」保守派,與傾向對華合作、對朝接觸的進步陣營之間出現分裂。「因此即便反華示威在媒體上聲量很大,也不能代表韓國社會整體的對華態度。」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系高級講師金惠真博士也指出,不能將眼前的反華情緒視為「根深蒂固」。

金惠真博士回覆BBC中文電郵提問說:「政治勢力有時會試圖動員選民對抗中國,而一些黨派人士也持續試圖將韓國內部的挑戰歸咎於中國。」

「另一個因素是,越來越多人感受到,一些與美國有關聯的特定團體,正刻意在韓國煽動對中國的負面情緒。關於這些行動背後是誰,仍有不少爭論。」

《韓民族日報》9月份曾報導,由73歲美籍韓裔金明惠(別名安妮·陳,Annie Chan)建立的組織——韓國保守主義聯合(KCPAC)與美國保守政治行動會議(CPAC)董事會成員章家敦(Gordon Chang)等合作,在所謂「選舉舞弊」問題上在華府遊說,爭取關注。

研究中國外交政策的韓國慶熙大學外國語學院中國語學系朱宰佑教授則認為,從沙塵暴吹襲、新冠病毒病(COVID-19)、香港民主議題到西海(中國稱黃海)主權爭端,韓國反華情緒有充分的正當性,但「反華情緒其實是韓國民眾對政府失望的結果,而不完全是針對中國本身」。

朱宰佑教授對BBC中文說:「每逢總統大選,無論候選人所屬政黨為何,總會表現出強烈意志與決心,聲稱將勇於面對這些問題,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然而,選舉過後的結果卻截然不同。」

韓國與中國最近的主權爭議事件之一,是中方在黃海兩國專屬經濟區(EEZ)重疊範圍內建設了三座大型金屬架構海上建築。中方稱這些是「民營企業設置的養殖設施」,包括浮動魚塘「深藍1」號和「深藍2」號。2025年2月,韓方海洋調查船到現場勘查,遭中國海警攔截,演變成中韓兩國海警對峙。韓聯社稱,2025年9月底,中國海警也曾「在黃海韓中暫定措施水域(PMZ)阻止南韓調查船對中方構造物進行檢查」。

「歷任總統都忙於向中國示好,並對韓國民眾稱這一切都是為了『國家利益』。然而,他們在對華關係中所謂追求『國家利益』的方式,對韓國人而言,始終是一種侮辱。」

「出於對此的失望與挫折,民眾選擇走上街頭表達不滿。」

首爾明洞中國駐韓國大使館外一群「韓國在鄉軍人會」老兵舉起中、英、韓文標語抗議中國在黃海爭議水域架設構築物(30/4/2025)

SOPA Images/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韓國反華抗議涉及多項議題,包括干預選舉指控,和海洋權益爭端等。

李在明於6月份補選中當選為新總統。他在9月表態稱,這些示威是「針對特定國家遊客的歧視性集會,蓄意破壞雙邊關係」。10月新免簽措施生效後,李在明稱「絕不能對那些不文明、有損國格的行為置之不理」,「我們應堅決消除此類有損國家利益和形象的行為」。

中國駐韓國大使館發言人評論說:「我們遺憾地注意到,韓國個別政治人物散布不實信息,個別極右團體在中國遊客集中的首爾明洞、大林洞等地不時舉行針對中國的示威遊行。中韓雙方都對此明確反對。」

「他們選擇在中國人民歡度國慶、中秋雙節,韓國人民歡度開天、中秋雙節的喜慶日子這樣做,別有用心,也不得人心。」

10月15日,韓國國務總理金民錫稱,這些「仇視性示威」是「自殘行為」,政府將依法嚴正應對。

金惠真博士認為,無論是對中國還是對別的國家,韓國社會主流均不存在深厚敵意,因此李在明的言論符合主流意見。此外,從經濟上看,反華示威行動阻礙了觀光客,干擾了本地商家,對他們造成損害。

韓國慶州普門湖一群女士在APEC峰會佈置與特警巡邏艇前拍照留念(20/10/2025)

Reuters
慶州APEC峰會將是李在明就任總統至今最重要的一次外交活動。

郝楠表示:「李在明雖出自進步陣營,但在美國貿易與防務壓力下,不得不延續尹錫悅時期建立的美日韓三邊安全框架,這客觀上壓縮了與中國、朝鮮、俄羅斯展開有意義接觸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李在明對國內極端反華示威的處理並未超越韓國的法治框架,也符合其維持外交平衡、避免局勢失控的政策邏輯。」

朱宰佑教授則認為李在明做了一個「糟糕」的選擇。尤其當一位執政黨議員在李在明指責有關集會具歧視性後隔天,提出要立法專門禁止反華示威,而日本駐韓大使館門前幾乎每週都有反日示威。

「全球沒有任何一個民主國家會立法禁止針對特定國家的抗議行動——這可能被視為對言論與表達自由的侵犯,而這正是普世價值之一。」

「更令人震驚的是,他認為向中國示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控制與壓制本國人民。這樣的做法可能會對美國產生反效果,因為美國幾乎每週都面對反美示威,這項舉措可能被視為爭議性決定。」

首爾街頭身穿黑色外套的韓國民主黨黨魁李在明(中)拿著反對尹錫悅標語牌帶領支持者叫喊口號(22/3/2025)

EPA
李在明總統(中)不久前仍是在街頭抗議中領導群眾的在野黨黨魁,朱宰佑教授認為他下令整頓反華示威有其不當之處。

「薩德事件」九年來中韓關係有好轉過嗎?

9月下旬,「迪士尼+」韓語網劇《暴風雨》中,演員全智賢的一句對白「中國為何偏愛戰爭?」再次點燃中國網民呼籲「把韓劇禁播進行到底」的呼聲。

在此之前,原訂在海南三亞舉行,獲得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支持的一場韓國流行音樂演唱會被「無限期推遲」,韓國女子組合Kep1er原訂在福建福州的演出也被取消。

自2016年韓國尋求部署美國薩德(THAAD)反導彈系統激怒北京後,中國所謂的「限韓令」一直持續。這兩場演出原本被觀察人士視為中方有所鬆綁的指標。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9月17日被問及中國向韓國娛樂事業重新開放市場是否仍存在障礙時稱:「我不了解你提到的具體情況。中方對中韓間開展健康有益的文化交流不持異議。」

儘管反華情緒不能代表韓國的全部,韓國內部對中國的觀感似乎也有待改善。

韓國《中央日報》與韓國東亞研究院6月份發表的年度聯合民意調查結果顯示,66.3%受訪者對中國抱持負面看法,比2024年增長2.5個百分點。《中央日報》英文版形容這是值得警惕的比例。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7月份發表的年度調查顯示,只有19%韓國受訪者對中國存在好感,比2024年調查下跌六個百分點。

美屬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內一輛薩德(THAAD)攔截系統導彈發射車(資料圖片)

Reuters
韓國2016年同意部署薩德導彈防禦系統,引起中國猛烈不滿之餘,也在韓國民間遇到反彈。

那麼,薩德事件到底是過去式,還是現在進行式?

韓國慶熙大學朱宰佑教授說:「也許薩德聽起來是個早已隨歲月流逝的老話題,但在北京眼中並非如此。」

如今習近平確定將出席韓國慶州APEC峰會,朱宰佑教授認為,「在他踏足韓國土地的一刻,薩德爭議將正式落幕」。

「正是中國對南韓實施了制裁,禁止特定韓國產業在中國市場發展,並迫使韓國在薩德問題上作出『三不』承諾」——即韓國政府不追加部署薩德系統、不加入美國導彈防禦系統、不建立韓美日三國軍事同盟。「習近平決定正式訪韓,他必須向中共提出最有力的理由與正當性,說明此行的必要性。」

新加坡國立大學金惠真博士則認為薩德屬於「過去式」。不過,「在當前地緣政治緊張下,韓國正愈加強調所謂『各自圖生』的觀念」。

「正如李在明總統在10月1日發表的國軍日演說所言,隨著世界進入各國必須專注於自身生存的時代,韓國必須保持警覺,並將自我保護作為優先考量。從這一角度來看,中國是重要的合作夥伴,美國亦然。但韓國將尋求一條具有戰略性的道路,與各方夥伴合作。」

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朝鮮半島問題青年研究員郝楠認為,自薩德事件以來長期存在的中韓民間對立情緒,主要集中在文化歸屬、輿論偏見等社會層面,「不過這種情緒隨著中國對韓免簽、中韓人文交流日漸頻繁之後已經明顯緩和」。

中國政法大學朝鮮半島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韓獻棟教授9月底在慶州舉行的一場研討會上稱,中方民調顯示,「70%至80%的中國民眾對韓國抱有積極、友好的看法」。要改善因薩德事件而疏遠的中韓人民情感,擴大兩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間的交流,以及媒體客觀報導,至關重要。

朝鮮對慶州「習特會」影響幾何?

特朗普(左)與金正恩(右)站在板門店韓朝分隔線朝鮮一側讓媒體記者拍照(30/6/2019)

KCNA via Reuters
2019年6月30日,特朗普(左)與金正恩(右)同意舉行美韓朝首腦會談,金正恩在板門店跨越分隔線短暫「入境」朝鮮。

從美國總統訪問韓國行程敲定開始,特朗普將北上會晤朝鮮(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之說旋即沸沸揚揚。

隨著APEC慶州峰會臨近,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稱白宮官員一直在暗中籌備「特金會」,加上駐韓聯合國軍與韓國統一部宣佈在APEC會議期間暫停接待公眾參觀韓朝交界板門店,又引起了觀察人士遐想。

李在明9月份接受BBC專訪時曾說,他認為特朗普與金正恩有可能重聚,因為兩人「似乎有一定程度的互信」。特朗普本人10月24日在飛往亞洲途中告訴空軍一號上的隨行記者們,他對會晤金正恩持「100%」開放態度,並說他跟金正恩「關係很好」。

但BBC中文所接觸到的學者都不看好第三次「特金會」能在APEC慶州會議期間成事。

郝楠說:「即便朝鮮不斷通過發聲和發射導彈的方式謀求美方關注,但也明確表示了任何對美接觸的前提是美國承認其擁核國家地位。」

「雖然特朗普多次表示希望恢復與金正恩的峰會外交,也在口頭上稱朝鮮為核武國家,但美國政府的朝鮮半島無核化政策仍舊保持不變。」

金惠真博士說:「從朝鮮的角度來看,自從(2019年2月)河內峰會破局以來,現在要做出決策並不容易。」

與「特金會」相比,她認為韓方「格外關注」「習特會」。「至少他們希望這能促進中美之間更友善的關係,並為未來更順利的(韓美)經濟對話鋪路。」

日本大阪G20領袖峰會期間特朗普(左)與習近平(右)舉行雙邊會晤,在讓記者拍照後分別移步至雙方座席(29/6/2019)

Reuters
韓國會晤將是特朗普(左)第二次就任以來首次與習近平(右)當面對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dPvWl3tUtE

朱宰佑教授則指出,從歷史上看,若「特金會」成事,將會牽動朝中關係,過去美朝之間的所有接觸,最終都導致這樣的結果」,但「特金會」會對韓中關係產生哪些影響,中國「不感興趣」。

換言之,作為東道主,李在明政府未必能從「特金會」與「習特會」的舉行得到任何好處。

朱宰佑說:「首爾的目標其實很簡單:希望促成習近平以國事訪問的形式來訪,同時斡旋美朝會談。但最終首爾將兩頭落空,因為美中雙方的真正關注點,是如何利用特朗普與習近平的首次會晤,無論地點是在慶州還是首爾。」

「至於與李在明的會談,習近平頂多會進行一場禮節性的交談,不會多也不會少。特朗普甚至可能不會與李總統進行『場邊會談』,頂多只是簡短寒暄。」

補充報導:BBC韓語記者崔正敏、崔有眞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