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不要特朗普!」數百名示威者高喊,聲浪愈來愈大,逐漸逼近位於韓國首都首爾市中心的美國大使館。
一排警察巴士阻止他們抵達大門,但舞台與擴音器讓他們的聲音在光化門廣場上空迴盪,傳入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代表們耳中。
以韓國活躍的抗議文化而言,這場集會規模細小,而且並非唯一。在幾百公尺外的景福宮大門前,另一群示威者高舉標語,喊出截然不同的口號。
「不要中國」,還夾雜著「中共滾出去!」等口號。人數同樣是數百人,對韓國而言並不算多。
儘管如此,這個晴朗週六在首爾市中心的抗議人潮,仍反映出韓國總統李在明本週在接待美中領導人時,必須進行的外交平衡。
首爾長期以來是美國的重要盟友。
領導人常以「血盟」形容這段友誼,源自1950至1953年的韓戰,美軍協助抵禦朝鮮入侵。韓國至今仍仰賴華盛頓的安全保障,但也需要中國這個最大貿易夥伴與出口市場。
「這是一個特別棘手的時刻——韓國陷入兩難。」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達西·德勞特-維哈雷斯(Darcie Draudt-Vejares)表示。
「年復一年,韓國正體現出全球許多國家的處境:與中國有深度經濟連結,同時也與美國緊密相連。如今,李在明正試圖在這兩大強權之間周旋。」
這種處境之下,他的國家甚至將在本週四舉辦特朗普與習近平的會談,而這可能為兩國時斷時續的貿易戰帶來突破。
現年61歲的李在明是一名資深政治人物,但眼下挑戰重重。
歷經半年動盪後,李在明在6月以壓倒性優勢勝出大選。
前總統尹錫悅短暫發布戒嚴令,引發大規模抗議與憲政危機,最終遭到彈劾,卻也讓國家陷入嚴重分裂。
李在明上任時,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已令盟友與對手震驚。美韓展開談判,8月李在明造訪白宮,展現親和力,看似奏效。
韓國認為已安撫這位強勢盟友。
首爾宣布將在美國投資3,500億美元,並購買1,000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作為回報,特朗普同意將關稅從25%降至15%。
但隨後,美國喬治亞州一座現代汽車工廠遭到大規模移民執法行動,逾300名韓國人被拘留。雖然大多數人已返國,但事件仍動搖了雙邊關係——尤其是考慮到現代汽車是美國的重要投資者。
「我不認為美韓關係已經破裂。」23歲的李慧妍(Hye-yeon Lee,音譯)在美國大使館外的抗議活動結束時表示。
「但我確實認為關係正受到明顯侵蝕。」她補充道。
白宮也在貿易談判中提高要求——特朗普如今要求韓國在美國進行現金投資。
儘管雙方努力達成協議,但目前尚未簽署任何最終文件,外界對兩位領導人週三會面能否取得成果並不樂觀。
「這次訪問對韓國的繁榮與安全至關重要。但有趣的是,特朗普在這裡停留時間越短,對李在明總統可能越有利。」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資深研究員約翰·德魯里(John Delury)表示。
「目前看來,雙方在貿易協議上並未接近突破。如果特朗普來訪、會談順利、24小時內離開,對韓國而言並不是壞結果。」
而民間也顯然存在憤怒與幻滅感,部分源自特朗普具爭議性的個人政治風格。這也是抗議出現的原因之一。
22歲的大學生金率怡(Kim Sol-yi,音譯)手持一幅漫畫標語,畫中特朗普嘔出金錢。
「他說韓國是『提款機』,那真的讓我很生氣,」她說。「美國似乎把韓國當成現金奶牛——毫不掩飾——要求巨額投資。老實說,這讓我很憤怒,也讓我質疑美國是否真的把我們當成平等夥伴。」
儘管如此,韓國民眾對美國的看法仍普遍正面。
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今年稍早進行的一項民調,近九成受訪者認為美國是韓國最重要的盟友。但該調查是在喬治亞州突襲事件發生之前進行的。
而對於本週另一位來訪的超級強權——中國,民調結果則不那麼友善。約三分之一受訪者認為中國是韓國最大的威脅。
「我今天出來,是因為我愛韓國,想要保護韓國,」27歲的朴多頌(Park Da-som,音譯)在另一場反中集會上表示。
「我覺得大韓民國正逐漸受到中國影響。」她補充,但也表達了務實的立場。
「當然,我認為我們應該與中國維持一定程度的友好外交關係。我們不喜歡的是中共——中國共產黨。」
自2016年首爾同意部署美國先進飛彈防禦系統以來,韓國的反中情緒持續升高,當時北京強烈反彈並進行經濟報復。兩國之間也有歷史恩怨,關係始終不甚穩定。
尹錫悅遭彈劾後,國內政治分裂加劇,右派的不信任感也隨之升溫。中國干預成為陰謀論中的常見元素,指稱尹是選舉舞弊的受害者。
當時有數以萬計的人要求尹下台,其支持者人數則相對較少,但聲音激烈,至今仍有保守派邊緣團體定期呼籲他復職。他們也是反中抗議的主力。
週末的抗議標語寫著「韓國是韓國人的」,還有「阻止中國漁船」等口號。一間咖啡廳因在網路上宣稱拒絕接待中國顧客而遭批評。
這類事件引發種族歧視的指控,但27歲的抗議者秀彬(Soo-bin,音譯)不認同:「我們重視民主自由與自由市場經濟。我們希望大韓民國是一個保障所有自由的國家——結社、集會、宗教與言論自由——這就是我們站在這裡的原因。」
觀察人士指出,這種觀點屬於少數,僅代表韓國選民中的一小部分。
不過,在總統李在明放寬中國旅遊團簽證規定後,反中言論確實略有升溫。
李在明試圖透過立法來遏止抗議活動,提出禁止煽動仇恨或歧視的集會法案。他一向主張加強對中關係,也明確表示這將是其施政方向。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預計週六與李在明進行一對一會談,這是他11年來首次訪問韓國,儘管北京距離首爾僅一小段航程。
「如果李總統能在經濟方面有所成果,大家都會給他空間,除了那些極右派的邊緣立場,」約翰·德魯里表示,「李總統的施政方向其實更偏向中間,而韓國的中間選民希望與中國維持良好關係。」
習近平將於週四抵達韓國,在與特朗普會面後,將前往古都慶州,與其他領袖一同參加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共停留三天。
他在韓國的停留時間比特朗普更長,這對中國而言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機會,藉此展現中國作為更穩定的貿易夥伴與全球強權的形象。
前任韓國領導人尹錫悅對中國立場強硬,雙邊關係惡化。現時與北京改善關係,也可能有助於李在明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展開對話。
這也是他與所屬民主黨一直推動的方向。過去特朗普與金正恩的歷史性峰會,也是在同一政黨的韓國領導人協助下促成。
這次是否有可能再度發生?美國總統已表示願意對話,但平壤方面尚未回應。
撇開金正恩不談,這週對韓國與李在明而言意義重大。
美國的影響隨處可見,從音樂到宗教,但如今韓國已是富裕的軟實力強國,擁有自己的發聲權。
街頭上,穿著韓服的西方遊客穿梭尋找Netflix熱門影集《K-pop獵魔女團》的周邊商品,或在韓系美妝店排隊購買最新面膜。韓國經濟也再度加速成長。
無論李在明如何在全球兩大經濟體之間周旋,他都難以承受與任何一方疏遠的代價。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29/10/2025 05:00PM
29/10/2025 05:00PM
29/10/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