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週四當地時間10點,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韓國釜山會面。
這是特朗普第二任期以來與習近平首次面對面會晤,上次兩人會面是在2019年6月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彼時雙方大幅提高關稅,尋求達成貿易協定。
這次會面的地點設在金海國際機場,習近平抵達韓國進行國事訪問,特朗普則結束訪問準備離開,兩人是在亞太經合組織峰會(APEC)期間舉行場邊會面。
預計雙方會晤將圍繞關稅、稀土、農產品採購、TikTok等關鍵分歧領域進行,或將發佈一些會談成果。也有專家指出,鑒於兩國長期競爭的結構性關係,此次會晤不太可能取得「突破性進展」,比如在臺灣問題上。
習近平和特朗普在機場見面時簡單打了招呼。
根據現場視頻,習近平說:「很高興再次見到您。」特朗普也表示:「很高興再次見到您。」
特朗普對媒體表示:「我們將有一場非常成功的會晤,毫無疑問。不過他(習近平)是個非常強硬的談判者,這可不太妙。我們彼此非常了解。」
在回答是否打算簽訂貿易協議時,特朗普回答:「有可能。我們會達成很好的共識。」
他還説:「我們的關係非常好,一直以來都很好。」
美中雙方在領導人見面前都在鋪墊良好的政治氛圍。
特朗普已經於前一天抵達韓國東南部城市慶州,他對媒體表示,「我認為我們將達成協議」,這將是一個「對雙方都有利的好協議」。
特朗普說,「全世界都在關注,我認為我們將達成令所有人都感到振奮的成果。」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週三在答記者問時表示,此次會晤兩國元首將就「事關中美關係的戰略性、長遠性問題,以及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深入溝通。」
「我們願同美方共同努力,推動此次會晤取得積極成果,為中美關係穩定發展作出新指引,注入新動力。」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上週末吉隆坡貿易談判後表示,雙方已達成「框架性協議」。
這些表態為元首會晤奠定積極因素。
自今年4月特朗普在「解放日」公佈關稅政策以來,兩國已經經歷五輪談判,目前處於貿易戰僵持階段,貿易休戰協議原定11月10日到期。最近幾周摩擦再起,華盛頓擴大了針對中國科技公司的出口管制清單,北京則加強了對稀土的出口管制。
特朗普週三在「空軍一號」上表示,將下調對中國徵收的20%關稅。這部分關稅在特朗普任內初期實施,旨在要求北京限制芬太尼前體化學品的出口。
「我預計會下調這項關稅,因為我相信他們可以在芬太尼問題上幫助我們,」特朗普說。
如果華盛頓將對中國商品徵收的芬太尼相關關稅降低至10%,那麼對大多數中國進口商品的平均關稅將降至約45%。
美國克里斯多福紐波特大學(Christopher Newport University)政治學副教授孫太一對BBC中文表示,中方可能會進一步協助美國管控芬太尼前體的走私,比如採取具體措施阻止原料流通。
芬太尼近年來已成為美國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孫太一預期,特朗普還可能會在另外的「對等關稅」方面也減少10%,即總體減少20%,最終達到相當於對東南亞國家關稅的水準。
有專家預計,中國此前宣佈的稀土管控措施有可能會延遲實施。
中國在10月9日發佈最新稀土管控計畫,從管控原材料過渡到針對最終用途,被視為打出「升級版稀土牌」。今年早些時候,北京就推出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導致美國汽車製造商等受到嚴重干擾。
此舉激怒了特朗普,他威脅要對中國加征額外100%關稅。中國商務部隨後表示,「只要是用於民用用途的、合規的出口申請,都可以獲得批准。」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公告,最新的措施份階段實施,包括11月8日和12月1日兩個時間點,這為後續提供了解釋空間。孫太一認爲,如果這次元首會晤進展順利,這兩個時限有可能會推遲。
特朗普此次出訪所到之處都在簽署有關稀土方面的貿易協議,分別與澳大利亞、日本,以及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和越南等四個東南亞國家簽署了合作協定。
但專家表示,由於中國控制著全球幾乎所有的的稀土加工,並在成本、技術等方面領先,這些舉動短期內很難追上中國。
美國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國際關係教授朱志群形容此舉「車水杯薪」。他對BBC中文說,「他(特朗普)想通過跟其他國家加強合作來抵消中方潛在的出口管制,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但那些國家自己也需要進口中國的稀土。」
貝森特在領導人會面前表示,中國將「大量」採購美國大豆。
今年秋季,伊利諾州、愛荷華州、明尼蘇達州、印第安那州等中西部農民在沒有中國採購訂單的情況下進行收割,正面臨困難。
中國對美國大豆及其他農產品加征了25%的關稅,導致9月份美國對華相關農產品出口量為零。而中國曾是美國大豆的最大買家。
世界上兩個最大經濟體的領導人終於見面了,外界對這一時刻期待許久。幾個月前就有智庫學者以《元首峰會倒計時》為題刊文,但近期雙方頻繁角力為見面蒙上陰影。
不管怎樣,見面本身就已經傳遞出一些信號。
最重要的信息是,不管競爭多激烈,角力在多少領域蔓延,雙方都希望管控分歧,避免競爭滑向不可控局面,進而衝擊全球經濟,甚至因誤判而發生戰爭。
經過幾個月的博弈表明,雙方都意識到,見面對誰都好。
對於民選出來的特朗普來說,支撐他贏得大位的美國農民已經怨氣重重,主要原因就是貿易緊張令中國的大豆訂單大幅減少。與此同時,中國近期加碼稀土管制,直接威脅到美國的國防裝備、半導體製造、新能源汽車等多個領域。
而對於北京來說,疫情後中國對美出口大幅下降,許多沿海工廠倒閉,加上國內通縮嚴重等因素,經濟復蘇艱難。良好的國際環境有利於國內發展。另一方面,中國雖然意識到要科技自立自強,但短期內,在高端晶片供應等「卡脖子」處無法突破,企業還是希望美國放鬆出口限制。
基於此,可以說雙方都期望見面,或者都意識到,在某些方面必須依賴對方,因而不得不見面。
領導人見面有利於緩解緊張關係,但長期來看,激烈競爭仍是主軸。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30/10/2025 11:00AM
30/10/2025 11:00AM
29/10/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