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週四中午,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韓國釜山的會晤結束。特朗普表示,將在明年四月訪華。
雙方提到有關關稅、稀土、農產品采購等方面的成果。對於備受關注的台灣問題,特朗普表示「完全未提」,中方稿件也不見台灣字眼。
這是特朗普第二任期以來與習近平首次面對面會晤,上次兩人會面是在2019年6月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彼時雙方大幅提高關稅,尋求達成貿易協議。
這次會面的地點設在金海國際機場,習近平抵達韓國進行國事訪問,特朗普則結束訪問準備離開,兩人是在亞太經合組織峰會(APEC)期間舉行場邊會面。
自今年4月特朗普在「解放日」公佈關稅政策以來,兩國已經經歷五輪談判,目前處於貿易戰僵持階段,貿易休戰協議原定11月10日到期。最近幾周摩擦再起,華盛頓擴大了針對中國科技公司的出口管制清單,北京則加強了對稀土的出口管制。
特朗普在會晤後對記者表示,他將於四月訪問中國。並透露,習近平「之後某個時間」將回訪美國,地點可能是華盛頓特區或佛羅里達州的棕櫚灘(Palm Beach)。
特朗普在「空軍一號」上與記者交談時表示:「這是一場非常棒的會晤。他是一位偉大的領袖。」
特朗普還說:「我們在許多重要議題上已達成共識。」
有關訪華事宜,新華社在稿件最後指出,「兩國元首同意保持經常性交往。特朗普期待明年早些時候訪華,並邀請習近平主席訪問美國。」
根據中國官媒央視報導,特朗普與習近平的會晤持續了1小時40分鐘,時間比原定安排更長。原本會議預計於當地時間12:30結束,特朗普則預計在12:45離開。
新華社引述習近平指出,「中美關係在我們共同引領下,保持總體穩定。兩國做夥伴、做朋友,這是歷史的啟示,也是現實的需要。」
他表示兩國因國情不同,難免出現分歧,並指出兩國元首應作為掌舵人,讓中美關係這艘大船平穩前行。「我願繼續同特朗普總統一道,為中美關係打下一個穩固的基礎,也為兩國各自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特朗普在會晤后表示,將下調對中國徵收的20%關稅。這部分關稅在特朗普任內初期實施,旨在要求北京限制芬太尼前體化學品的出口。
這意味著華盛頓對芬太尼相關關稅降低至10%,那麼對大多數中國進口商品的平均關稅將降至約45%。
中國商務部還提到,對中國商品加征的24%「對等關稅」將繼續暫停一年。
作爲回報,中方也將相應調整針對美方上述關稅的反制措施。雙方同意繼續延長部分關稅排除措施。
美國克里斯多福紐波特大學(Christopher Newport University)政治學副教授孫太一此前對BBC中文表示,中方將進一步協助美國管控芬太尼前體的走私,比如採取具體措施阻止原料流通,這也是為了換取一部分自身利益。
芬太尼近年來已成為美國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美雙方均提到稀土問題。
特朗普對記者表示:「稀土的所有問題都已解決,這是針對全世界的……這是一個全球性的情況,而不僅僅是美國的問題。」他沒有提供具體細節。
中國商務部在會後答記者問時表示,中方將暫停實施10月9日公佈的相關出口管制等措施一年,並將研究細化具體方案。
作為交換,美方將暫停實施其9月29日公佈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規則一年。
這意味著,雙方就近期針鋒相對的高科技與稀土管控方面各有妥協。
美方在9月底將更多中國高科技實體加入管控清單,中方隨後在稀土出口上加碼管控。
中國在10月9日發佈最新稀土管控計畫,從管控原材料過渡到針對最終用途,被視為打出「升級版稀土牌」。最新的措施份階段實施,包括11月8日和12月1日兩個時間點。根據此次會晤的成果,這兩個日期可能推遲一年實施,中方表示將研究細化具體方案。
特朗普此次出訪所到之處都在簽署有關稀土方面的貿易協議,分別與澳大利亞、日本,以及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和越南等四個東南亞國家簽署了合作協定。
但專家表示,由於中國控制著全球幾乎所有的的稀土加工,並在成本、技術等方面領先,這些舉動短期內很難追上中國。
美國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國際關係教授朱志群形容此舉「車水杯薪」。他對BBC中文說,「他(特朗普)想通過跟其他國家加強合作來抵消中方潛在的出口管制,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但那些國家自己也需要進口中國的稀土。」
中國商務部在會後表示,將擴大農產品貿易,但沒有具體細節。
特朗普指出,中方將開始大量採購美國大豆,「我對此表示感謝」。
今年秋季,伊利諾州、愛荷華州、明尼蘇達州、印第安那州等中西部農民在沒有中國採購訂單的情況下進行收割,正面臨困難。
中國對美國大豆及其他農產品加征了25%的關稅,導致9月份美國對華相關農產品出口量為零。而中國曾是美國大豆的最大買家。
特朗普表示,台灣議題在兩位首腦的會談中「完全未被提及」。中方新華社稿件中也沒有提及台灣。
在會面之前,特朗普也被問及習近平是否會在臺灣問題上施壓時,他表示「不確定」是否會討論臺灣問題。
有關臺灣作為貿易籌碼之說甚囂塵上,但也有分析指出,特朗普或繼續將政治與貿易分開。 中方則希望敦促特朗普放棄長期以來的戰略性模糊政策,比如明確反對臺灣獨立。
特朗普表示,將與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會談,並指出美方官員在此類討論中扮演「某種程度上的裁判」角色。
特朗普還表示,美中將在烏克蘭戰爭議題上「共同合作」,但强調未提到台灣問題。
「如果他(特朗普)明確表示反對臺灣獨立,那就是比較大的突破了,」朱志群教授說,「但這個可能性很小,因為牽扯到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以及美國對中國的戰略競爭,不會輕易放棄臺灣問題,一定會繼續打臺灣牌。」
中國商務部提到,美方將暫停實施其對華海事、物流和造船業「301調查」措施一年。作為回報,中方也將相應暫停實施針對美方的反制措施一年。
中方還提到雙方就芬太尼禁毒合作、擴大農產品貿易、相關企業個案處理等問題達成共識。中方還將與美方妥善解決TikTok相關問題。不過沒有具體細節。
值得注意的是,新華社的稿件還提到了與美方焦點不同的一些問題。
新華社引述習近平指出,兩國在打擊非法移民和電信詐騙、反洗錢、人工智慧、應對傳染疾病等領域合作前景良好,「對口部門應該加強對話交流,開展互利合作」。
新華社還指出,兩國元首同意加強雙方在經貿、能源等領域合作,促進人文交流。
世界上兩個最大經濟體的領導人終於見面了,外界對這一時刻期待許久。幾個月前就有智庫學者以《元首峰會倒計時》為題刊文,但近期雙方頻繁角力為見面蒙上陰影。
不管怎樣,見面本身就已經傳遞出一些信號。
最重要的信息是,不管競爭多激烈,角力在多少領域蔓延,雙方都希望管控分歧,避免競爭滑向不可控局面,進而衝擊全球經濟,甚至因誤判而發生戰爭。
經過幾個月的博弈表明,雙方都意識到,見面對誰都好。
對於民選出來的特朗普來說,支撐他贏得大位的美國農民已經怨氣重重,主要原因就是貿易緊張令中國的大豆訂單大幅減少。與此同時,中國近期加碼稀土管制,直接威脅到美國的國防裝備、半導體製造、新能源汽車等多個領域。
而對於北京來說,疫情後中國對美出口大幅下降,許多沿海工廠倒閉,加上國內通縮嚴重等因素,經濟復蘇艱難。良好的國際環境有利於國內發展。另一方面,中國雖然意識到要科技自立自強,但短期內,在高端晶片供應等「卡脖子」處無法突破,企業還是希望美國放鬆出口限制。
基於此,可以說雙方都期望見面,或者都意識到,在某些方面必須依賴對方,因而不得不見面。
領導人見面有利於緩解緊張關係,但長期來看,激烈競爭仍是主軸。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30/10/2025 05:00PM
30/10/2025 05:00PM
30/10/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