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中文
			 
台灣政府即將向全民「普發現金一萬元」,預計2360萬名合資格民眾最快11月中旬收到匯款。
這是繼2023年後,當地第二次啟動普發現金政策,也是金額最高的一次。此次政策被視為政治攻防下的財政操作,是執政黨在「大罷免」失利後回應民意壓力所作出的妥協。
除了政治效益,外界也關注普發現金的經濟效果。多位經濟學者向BBC中文表示,有關措施可在短期內紓解民困和產生「乘數效果」,但能否惠及最受美國關稅衝擊的產業則有待觀察。
隨著政策推行,有立委提出將「還稅於民」制度化和常態化,也有聲音指要仿效澳門、香港、新加坡等地定期「派錢」——這項建議在台灣可行嗎?
 
台灣政府將向民眾發放現金一萬元新台幣(247英鎊;327美元;2313元人民幣),11月5日開放民眾登記,11月12日開始入帳,預計七個月內完成。
這次「普發現金」總額為2360億元(58億英鎊;77億美元;545億元人民幣),不設排富條款,合資格領取者將涵蓋具台灣戶籍、居留許可或永久居留證者,包括外籍配偶、派駐海外人員及其眷屬,以及2026年4月出生的新生兒。
有關政策是《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的一部分,立法院在10月17日三讀通過,總統賴清德10月23日公告。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推出該條例是由於台美關稅談判尚未有結論,要因應國際情勢變化對台灣經濟、產業、民生及國土防衛之影響。
「普發現金一萬元」源自國民黨團版本的特別條例,條文中刪除了原本針對台電的千億元補貼,改為直接發放現金於民。在野黨主張政府近年稅收超徵達1.8兆元(433億英鎊;586億美元;4000億元人民幣),應直接回饋人民。
執政的民進黨起初持反對態度,指國民黨以特別條例要求政府普發現金,恐違反《憲法》與《預算法》,也將造成政府舉債壓力、排擠財政支出。但該條例在立法院藍白兩黨以人數優勢通過後,民進黨也在「大罷免」失利的民意壓力下,逐步調整立場。
行政院隨後提出修正案,將特別預算上限提高至新台幣5,900億元。新增的預算將用於強化電力系統、照顧弱勢族群、現金發放作業費用,及預留支援受國際情勢影響的產業。
台灣過去曾多次推動類似「普發現金」的政策,形式與目的各有不同。2009年,馬英九政府因應2008年金融海嘯,推出每人新台幣3,600元(88英鎊;117美元;832人民幣)的「振興經濟消費券」,以刺激消費。蔡英文政府則在2020年與2021年新冠疫情期間,分別推出「振興三倍券」及「振興五倍券」,以振興內需。
直到2023年,台灣首次以現金形式普發,每人領取新台幣6,000元(147英鎊;195美元;1387人民幣),無需消費限制,政策主軸轉向「全民共享經濟成果」,反映政府稅收超徵與前一年經濟表現亮眼。
 
台灣民眾等待現金入帳前夕,《美麗島電子報》公布的10月民調顯示,總統賴清德的施政滿意度突破四成,達到40.1%;行政院長卓榮泰的施政滿意度也上升至37.5%,較前期成長6.3個百分點。有分析指出,民調回升與罷免案結束後政治對立情緒緩和,以及政府推動普發現金等民生政策有關。
台灣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峻豪向BBC中文表示,「大罷免」期間在野黨主張普發現金,成功吸引選民支持,成為藍白陣營罷免案全勝的重要因素之一,民進黨當時則將焦點放在「抗中保台」,相對弱化民生議題,最終被迫跟進此一「無法迴避的政策」,雖然此舉未必能提升執政黨的民意支持,但至少不會像過去那樣造成扣分。
他進一步指出,儘管普發現金在短期內具政治吸引力,但從長遠來看,未必能在選舉中轉化為穩定支持。過去國民兩黨執政期間皆曾推動類似政策,歷史經驗顯示,選民接受補助後不一定改變投票行為,普發現金更像是「實用主義的過客」。
隨著政治議題快速更迭,張峻豪認為,民眾的關注焦點已逐漸轉向樺加沙颱風災後的重建、非洲豬瘟防疫等議題。普發現金的討論熱度已逐漸退燒,成為台灣政治攻防中翻過的一頁。
台灣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向BBC中文表示,台灣民眾普遍樂見「普發現金一萬元」政策,認為此舉有助於紓解生活壓力並回應稅收超徵。然而她指出,該政策最初由在野黨主張推動,民進黨政府起初反對,最終轉而配合執行,反映出執政黨在民生經濟議題上的被動角色。
她補充,雖然《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名義上回應三大挑戰——通貨膨脹、國際政經局勢變動與關稅衝擊,但目前尚未見到具體配套措施。隨著立法院新會期展開,以及「川習會」可能帶來的後續影響,政府是否能提出更具前瞻性的政策,仍待觀察。
 
這次普發現金政策在美國關稅壓力下推出,當前不少傳統產業員工面臨無薪假與物價上漲的壓力。
台灣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向BBC中文分析,將資源直接導入民間,具備一定的正面效益,但這次普發現金與疫情期間發消費券的背景不同,當時受創嚴重的是內需服務業,這次則是出口業。
「普發現金政策主要著眼於刺激國內消費,卻未提出具體措施因應出口產業的衝擊,顯示政策設計與實際經濟困境之間存在落差。」
美國政府自2025年8月7日起,對台灣出口商品實施暫時性20%對等關稅,並可能疊加原有稅率;半導體、電子與資通訊產品則尚未納入此一稅率範圍,將依美方國安調查結果另行設定。
吳大任指出,普發現金政策理論上可產生「乘數效果」,即現金進入民間後,透過消費、企業營收與所得提升,形成正向經濟循環。但在經濟不穩、家庭預算緊縮下,民眾可能將現金用於既有支出或儲蓄,導致乘數效果打折、刺激消費有限。
他續說,雖然美國對台關稅已開始實施,但半導體業仍處於豁免期,出口與信心指標尚屬穩定,相關影響尚未全面展現。普發現金可能短期有利於內需服務業,但若未來勞動市場惡化,消費意願將受抑,政策效果也將受限。
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此次「普發一萬元」政策將貢獻台灣 GDP 約0.415%。
行政院官員指出,過去類似政策曾帶來顯著經濟效益。2020年三倍券貢獻GDP約0.53%,創造1016億元效益;2021年五倍券則在短期內帶動1926至2013億元消費,長期產值達2500億元。2023年普發6000元現金則貢獻GDP約0.3%。
台灣經濟部長龔明鑫表示,普發一萬元實際效益仍取決於民眾是否將現金用於新增消費,而非替代原有支出。若能搭配會展、演唱會、運動賽事與觀光等非日常消費活動,預期刺激效果將優於過去。
根據Yahoo奇摩最新網路民調,民眾對於普發現金的使用方式以「日常消費」為主,占比達 33.7%;其次為「儲蓄」(19%)與「投資」(14.1%),其他選項包括繳費(9.4%)、旅遊(8.1%)、捐款(0.6%)與其他用途(3.9%)。
吳大任指出,普發現金政策的效果評估難以單從經濟表現觀察,政府目前的評估機制「很難令人信服」,政策所涉及的「乘數效果」與「替代效果」難以精確計算,牽涉到每個人的消費選擇與行為模式,若缺乏抽樣調查與實證研究,政策成效將難以具體掌握。
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系教授兼系主任陳國樑向BBC中文表示,此舉是「不必要且低效的政府支出擴張」,這筆高達新台幣2,360億元的支出,可能轉化為物價上漲與金融市場泡沫,對實體經濟的刺激僅如「夏日午後短暫的陣雨」,雖可能引起短期波動,但對總體經濟結構不會帶來長久改變。
 
日前立法院進行總質詢時,國民黨立委羅明才指出,台灣今年稅收可能再度超出預算,建議政府考慮將「還稅於民」制度化,讓普發現金成為常態性政策。
行政院長卓榮泰對此回應表示,所謂「超徵」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多收稅款,而是實際徵收金額超過原先預算估算;若將稅收硬性規定用於特定用途,可能削弱政府的即時應變能力。
所謂「稅收超徵」,是指當年度實際徵收的稅款高於預算編列時的預估數,雖然國庫因此獲得超出預期的收入,但稅收超徵並不等同於財政餘裕。
財政學者陳國樑強調,稅收超徵不應被視為財政盈餘,普發現金可能對台灣的財政紀律與制度穩定造成長遠傷害。
他指出,台灣債務餘額持續上升,顯示即使稅收高於預估,整體收入仍不足以支應支出。若在此情況下仍編列預算普發現金,意味著政府需舉債,形成「債留子孫」的跨代際掠奪,也可能忽略未來的社會與經濟風險,例如能源轉型成本或國營事業虧損等潛在支出壓力。
陳國樑在2023年蔡英文政府普發新台幣6,000元現金時曾警告,「一旦盒子打開了,後果不堪設想」,如今地方政府也產生仿效中央的呼聲,是令人憂心的現象,若普發現金成為政治工具,可能削弱財政政策的長期穩定性與永續性。
針對部分政治人物與媒體將台灣與香港、澳門、新加坡的「派錢」政策相提並論,陳國樑認為,香港、澳門和新加坡的「派錢」政策建立在財政盈餘的前提下,而台灣的財政基礎與其不同。
經濟學者吳大任也指出,新加坡與香港有類似現金發放政策,但通常建立在稅收超過預期、政府財政狀況良好的前提下,台灣經濟數據表面上雖然不錯,但仍面臨潛在財政風險,例如台電虧損與能源問題,未來若需大筆支出應對,將影響政府財政調度空間。
「台灣近年兩次實施發放現金,但一般民眾多認知是短期收入增加,還未形成長期預期。」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31/10/2025 05:00PM
31/10/2025 05:00PM
31/10/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