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大約七年前,沒有任何投資經驗、在香港從事貿易的李先生(化名)開始定期購入實體黃金,當時國際金價大約是每盎司1200美元左右。
目前為止,他總共購買了560両黃金(約673盎司),主要持有的是5両金條(約6盎司)和1公斤(約32.1盎司)的金條。按目前金價計算,價值約2千萬港幣(約269萬美元)。
10月8日,金價一度突破每盎司4000美元歷史新高,隨後這大半個月裡,黃金價格高位震蕩徘徊。全球多地也湧現購買黃金的熱潮。
年過50的李先生接受BBC訪問,憶述當年買金在其他人眼中被視為「另類」的舉動,「當時的世界一片和平……香港沒什麼人講(買金),當時是炒股票、炒樓,專業投資者會覺得買黃金是一件很蠢的事。」
但他並沒有被外界的聲音動搖,並且持續購買,他相信黃金的價值,會在將來動盪的局勢下反映出來。
這些年間,愈來愈多朋友參考他的做法,也投入到買金的浪潮裡。
李先生自言不懂投資,黃金是他唯一購買過的投資資產,現在資產價格翻了一倍有多,但他仍不打算放售,並打算一直持有。他對於未來世界經濟前景及政治的不確定性,有著一種隱憂。
對他來說,黃金就像是「未來的麵包」。
這一波黃金暴漲期,不少人都將其拿來與1970年代美國放棄金本位後,金價劇烈波動的時期作比較。
多年以來,黃金等貴金屬都被視為是保值、避險的資產,尤其是在市場動盪、經濟衰退的時候。
位於香港佐敦廟街、已經開業超過60年的金鋪好月色黃金有限公司,是家族式經營的生意,隨著金價不斷創下歷史新高,今年營業額大增七成。
好月色的負責人江敏琪告訴BBC中文,在她幫忙營運的這15年裡,今年買賣黃金的熱潮是前所未見。
特別是當金價突破每盎司4,000美元之後,連日來都有大批客人在店鋪外面排隊,有些人甚至在營業時間前已在門口等候,「我們9點開門,到6點關門……(一天)最少招呼200個客人,當中有買有賣。」
江敏琪形容,這一波熱潮「很突發、很洶湧……人們都很aggressively在談論。」
她說,大約從今年4月起,客人開始增加,買賣黃金的熱潮開始湧現,並且是呈現持續性的趨勢。
幾乎同一時間,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向全球所有進口到美國的商品加徵10%的進口關稅、並向不同國家增加額外比例的「對等」關稅。5月中美達成協議後,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從145%降至30%。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引發國際市場震動。自4月至今,國際金價已上升大約三成,相比起年初漲幅則高達超過五成。
帝鋒金融集團行政總裁、香港黃金交易所董事李俊亨從事黃金白銀買賣近13年,他同樣表示,過去並未曾見過這樣的買金熱潮。
在他的觀察中,購買黃金的需求比起放售黃金來得更多。金價在2025年不斷創下歷史新高,「(今年)每一次人們都是衝著來買,害怕買不到。」
李俊亨形容,比起過往,今年的營業增加了五、六倍,除了黃金之外,白銀也是另外一項多人搶購的貴金屬,兩者的「production是追不上那個order」。
帝鋒金融主要採取預約制度,「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打電話來問,我們太多客人,已經沒有空接電話,他們(客人)變成是不預約、直接walk in衝上來購買。」
李俊亨說,「我每天都坐在這裡入貨,一間廠我可能一天要入三、四次單,每天坐在這裡,賣了貨出去,然後我就要補貨……每天坐在這裡入貨也花了很多時間……到現在還未停止。」
好月色負責人江敏琪說,4月的時候,主要是持有飾金的人士前來金鋪變賣為現金,後來隨著金價不斷上升,「那些看好金市的人,就由賣金的方向轉去買金的方向,甚至有人把飾金賣掉,然後買回金粒。」
香港金融學者李兆波告訴BBC中文,金價的升勢有點出乎意料,「相信跟(各國)中央銀行增持黃金儲備有關。」
他認為,這一波的買金潮除了與金價上升有關,也因為目前市場處於減息的階段,黃金可被視為是投資替代品,「資金也要尋找出路,對於一些人來說,錢放在銀行可能沒有什麼利息,如果不懂股票也會害怕,房地產的銀碼也很大、也不知道樓市的發展……眾多資產裡面,看到黃金在上升,那就會去買黃金。」
李兆波指,過去市民對於黃金的印象大多來自於飾金,但在這一、兩年間對其他的黃金產品也增加了認知。
這波金價持續上升,令準備結婚的新人及長輩對於購買金器作結婚之用有所猶豫,變相使租賃金器的服務愈來愈受到歡迎。
開業近18年的美意珠寶是金飾租借的專門店,創辦人鄧淑恩告訴BBC,今年接獲租借金器的查詢比以往增加約20%至30%,「也不想去高追(高價購入)。」
在中式傳統的禮婚上,金器首飾是不可或缺的象徵,金豬牌、龍鳳鈪、手鏈、戒指等金器通常由男女家長輩送贈。
然而,在金價高企的情況下,購買金器的成本變得愈來愈貴,「以租代買」的觀念也在年輕一代之間變得普遍。
鄧淑恩表示,在十多年前還需要向外界推廣及教育租賃金器,到了今天已經愈來愈多人接受,也有更多新人及家庭會將原本購買金器的預算,轉為花到其他項目裡面,包括蜜月旅行、購房首期、婚紗照等。
根據香港結婚資訊媒體生活易(ESDlife)公布的「2024年結婚消費調查」,每對新人平均花費在結婚首飾及戒指的開支為9.4萬港元,佔整體開支23%,是僅次於婚宴酒席的最大開銷。
美意珠寶以每件金器成本的2%至5%租予新人,例如租借一款金豬牌約港幣2,000元,按金則以租借當日的飾金價乘以金重來計算。若以價值20萬港幣的金器計算,大約5,000至1,0000元可租到需要的款式,租金與總價可相差高達約20倍,並且不受金價變動影響。
然而,金價上升也令她的營運成本同樣上升,鄧淑恩會添購不同金器的款式予客人選擇,她說:「以前可能十萬元可以買到四、五對鈪,但現在可能只能夠買到一對。」
「希望(租賃金器)可以大眾化一點。」鄧淑恩說。
愈來愈多新人轉向「以租代買」,加上金價不斷攀升,也對一些龍頭的珠寶企業帶來一定壓力。
周大福2025年報顯示,宏觀經濟影響及黃金價格高企持續影響消費意慾以至珠寶銷售,其在2025年財政年度的營業額下跌 17.5%;另外,周大福亦在中國大陸市場淨關閉了896間門店。
相比起金飾會伴隨著更高的設計及加工費用,金鋪一般售賣金條或金粒等更貼近金價的黃金產品。
長期以來,黃金都被視為是年齡較大的群體偏好的資產,加上過去黃金被視為不會產生利息及收益,故其他資產更受到年輕一代的歡迎,例如股票、房地產、加密貨幣等。
然而,隨著金價持續上升,黃金開始受到更多年輕一代的青睞。
江敏琪表示,過往的客人通常以年長者及中年人為主,但今年意外地出現了不少年輕的臉孔前來購買黃金,「可能是朋輩影響,對於金粒覺得很新奇,看著金價每日上升的時候,上個星期買,今個星期已經賺了…(對黃金)認識也多了。」
她指,年輕族群佔了整體客群大約四成左右,「以往真的很少,所以會見到很大的分野。」
李俊亨也說,觀察到今年購買黃金的客群轉趨年輕化,令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有一個中學生穿著校服前往購買金條,「將他存下來的零用錢和利是錢拿上來買金」。金條與金粒之外,李俊亨指金幣也是年輕人比較追捧的黃金產品。
除了從事業務生意之外,李俊亨也有經營Youtube頻道,裡面有著大量金市分析的內容,他認為這讓黃金的知識能更容易觸及到年輕世代。
研究機構Orientis首席經濟師徐家健告訴BBC,金價上升與特朗普的經濟及關稅政策有所關連,「他的政策可能會影響人們對美元的看法。」
另一方面,過去三年全球央行增持黃金比例,徐家健認為也是影響因素之一,他指央行的舉措是透過增持黃金等資產以減少對美元的依賴,「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原因令到它(黃金上漲)這麼長時間……如果幾個央行都在排隊增持黃金,那便會升。」
徐家健認為,央行減持美元,主要是對於美元貶值的憂慮,「覺得會貶值,那就不持有那麼多,如果不看好美元會持續走強,那就當是分散一點投資,如果手上持有的是會保值,那會好一點,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國際政治的理由,例如中國或其他國家,覺得對美國政權不是那麼有信心,那就會減少持有美元資產的東西。」
過去三年,全球央行每年購買黃金的數量超過1,000噸,比起此前十年的年購買量增加近兩倍,當中中國、印度、土耳其、波蘭是主要的買家,而中國央行在過去24個月,陸續增加了16.6%的黃金儲備。
「這是一個歷久不衰的物質,永遠都能夠保持價值,甚至升值,」李俊亨預期,金價在未來仍會持續上升一段時間,「明年有機會到4,500至5,000(美元每盎司)吧」。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01/11/2025 08:00AM
31/10/2025 05:00PM
31/10/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