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你真的會相信機器人來照顧你的晚年生活嗎?

一張機器人的素描圖,它的手臂摟著一個人。

Jodi Lai/BBC
圖片僅供參考,不代表文中提及的任何特定機器人

在倫敦西北部的一間實驗室裡,三隻黑色金屬機器手在工作台上詭異地移動。

沒有爪子或鉗子,而是四根手指加一根拇指,緩慢地張合,關節位置精準。

「我們不是在造『未來戰士』,」製造這些機器手的「影子機器人」(Shadow Robot)公司主管里奇·沃克(Rich Walker)開玩笑說。

他戴著眼鏡,留著長髮、鬍鬚與八字鬍,看起來更像是現代嬉皮,而非科技高手。他帶我參觀公司時,顯然充滿自豪。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能幫助你的機器人,讓生活更美好,一種通用型的家庭助手,可以做任何家務……」

但背後還有更深層的願景:解決英國最迫切的挑戰之一——日益嚴峻的社會照護危機。

https://www.instagram.com/p/C6_hEBHNZdd/

根據慈善機構「護理技能」(Skills for Care)去年發布的報告,英格蘭有13.1萬個成人照護職位空缺。英國長者服務機構Age UK則指出,英格蘭約有200萬名65歲以上長者的照護需求未獲滿足。

到2050年,英國每四人就有一人年滿65歲,照護系統可能面臨更大壓力。

這正是機器人可能發揮作用的地方。

前任政府曾宣布投入3,400萬英鎊,用於開發可用於照護的機器人。

早在2019年,政府就曾表示:「在未來20年內,自主系統如機器人將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改變我們的生活、工作與交通方式。」

這種聽起來像科幻電影的「科技解方主義」真的能成為解決方案嗎?

而你真的會放心把年邁親人,或是自己在最脆弱的時刻,交給本質上是一台強力機器的照護嗎?

與機器人一起鍛煉

日本提供了一個機器人融入人類生活的未來縮影。

十年前,日本政府開始補助機器人製造商,推動在安養機構中開發並普及機器人使用——部分原因是人口老化與照護人力相對不足。

人工智慧專家、倫敦瑪麗皇后大學(Queen Mary University)客座教授詹姆斯·萊特(James Wright)曾花七個月時間觀察這些機器人,特別是在日本一家安養機構中研究它們的實際效能。

研究共涵蓋三種類型的機器人:其中一款名為HUG,由日本富士公司設計,看起來像一台高度進化的助行器。它配有支撐墊,使用者可倚靠其上,協助照護人員將人從床上移動到輪椅或廁所等位置。

機器人HUG示範移動輔助

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日本富士公司生產的護理機器人HUG旨在幫助護理人員抬起病人

第二款機器人看起來像一隻小海豹,名為「帕羅」(Paro)。這款機器人旨在刺激失智症(認知障礙)患者的反應,經過訓練可以透過動作和聲音對撫摸做出反應。

第三款則是外型友善的小型人形機器人「胡椒」(Pepper)。它能下指令,也能透過揮動手臂示範動作,並在安養機構中帶領長者進行團體運動。

萊特在開始觀察之前,對這些機器人已有些期待。

「我原本以為照護人員會很容易接受這些機器人,畢竟他們工作負擔沉重、極度忙碌。」

「但我發現,情況幾乎完全相反。」

一位老婦人看著機器人,觸摸其正面的螢幕

Getty Images
「胡椒」(Pepper)可以透過移動手臂來發出指令和示範鍛鍊動作——但有些試用者覺得它的聲音太尖銳

他發現,事實上最耗費照養機構人員時間的,是為機器人清潔與充電——更重要的是,當機器人有問題時的故障排除作業。

「幾週後,照護人員認為這些機器人麻煩多於幫助,使用頻率越來越低,因為他們實在太忙了,沒時間使用它們,」萊特博士說。

「HUG必須不斷移動,以免妨礙活動。Paro讓一位住宿者過度依賴,反而引發情緒困擾。至於『胡椒』,因為身形太矮,住宿者看不清楚它的動作,也因聲音太尖細而聽不清楚,導致無法跟著做運動。」

一人正在和外形像小海豹的機器人Paro說話

The The Washington Post via Getty Images
「帕羅」(Paro)外形像一隻小海豹,設計目的是透過動作和聲音對撫摸做出反應。

機器人開發團隊對萊特的研究也有各自的回應。

HUG的開發者表示,該機器人已經過重新設計,更加精巧且易於使用。「帕羅」(Paro)的創造者柴田崇德(Takanori Shibata)指出,「帕羅」已使用逾20年,並引用多項試驗證明其「具臨床療效」。「胡椒」(Pepper)則已由另一家公司接手,軟體也進行了大幅更新。

儘管如此,這項研究仍具價值。

「影子機器人」公司的沃克堅持認為,不應輕易否定機器人在照護領域的應用。他指出,下一代機器人將具備更強大的能力。

從實驗室到現實世界

諾丁漢大學教授普拉敏達·卡萊布-索利(Praminda Caleb-Solly)致力於讓這些機器人在實際生活中發揮作用。

「我們正努力讓這些機器人走出實驗室,進入真實世界,」她說。

為此,她成立了一個名為「緊急情況」(Emergence)的網絡,協助機器人製造商與企業及使用者建立連結,並直接向長者了解他們對機器人的期望。

回應五花八門。

有些人希望機器人具備語音互動功能,外型不具威脅性;也有人偏好「可愛設計」。

但多數需求仍回到實用層面——希望機器人能因應自身需求變化而調整功能,並具備自我充電與清潔能力。

「我們不想照顧機器人——我們希望機器人來照顧我們,」一名受訪者如此表示。

英國部分企業也開始測試機器人。

居家照護服務商Caremark正在切爾滕納姆(Cheltenham)地區試用一款名為「精靈」(Genie)的小型聲控機器人,提供給部分使用者。

一名患有早發性失智症的男子表示,他喜歡請「精靈」播放葛倫·米勒(Glenn Miller)的音樂。

不過,整體反應「就像馬麥醬(Marmite)一樣兩極」,Caremark董事麥可·福克斯(Michael Folkes)說——有些人喜歡「精靈」聲控機器人,也有人不太買帳。

但福克斯也強調,這些設備並非用來取代人力。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讓照護人員有更多時間真正照顧人的未來。」

機器手:從演化中學習

回到位於倫敦的「影子機器人」公司實驗室,沃克指出另一項重大挑戰:打造完美的機器人手掌。

「若要讓機器人真正有用,它必須具備與人類相同的互動能力,」他解釋道。

「而這就需要像人類一樣的靈巧度。」

一隻靈巧的機械手將一塊方糖放入杯子中

Getty Images
上屆英國政府宣布投資3,400萬英鎊用於研發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有可能提供照護等服務。

沃克展示的機器人手掌確實相當靈巧。

它由金屬與塑膠製成,配備100個感應器,具備人類手掌的靈活度與力量。

每根手指都能順暢、迅速且精準地與拇指接觸,最後比出「OK」手勢作結。

它甚至能單手解魔術方塊。

但要執行更精細的任務仍有一段距離,例如使用剪刀或拿取小型、易碎物品。

「當你仔細思考,我們使用剪刀的方式其實非常驚人,」沃克說。

「如果你試著分析這個過程,你會發現我們是透過極其細膩且精準的觸覺來接收回饋,並據此調整剪切方式。你要怎麼教機器人做到這一點?」

一名女子正演示機械手

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若要讓機器人真正有用,它必須具備與人類相同的互動能力,而這就需要像人類一樣的靈巧度。」

沃克的團隊與其他35家工程公司正合作設計更接近人類的機器人手掌,這是「機器人靈巧度計畫」(Robot Dexterity Programme)的一部分。

該計畫由英國政府機構「高級研究與發明局」(Advanced Research and Invention Agency, ARIA)主導,旨在支持高風險但高回報的科學研究,期望能帶來改變社會的突破。

計畫負責人珍妮·瑞德(Jenny Read)教授表示,他們正在研究動物的運動方式,以此作為設計手掌的參考,並重新思考整體機器人製造方式。「動物身體的一大特點是優雅與高效,這是演化的結果。」

「我認為,優雅本身就是一種效率。」

複製人類肌肉

來自丹麥的古吉·科福德(Guggi Kofod)由工程師轉為創業家,正致力於開發可取代馬達的機器人人工肌肉。

他在丹麥創立的公司Pliantics仍處於早期研發階段,但已突破關鍵技術,找到一種既能達成目標又具耐用性的材料。

他也受到個人經歷的強烈驅動。

「最近有幾位我身邊的人因失智症過世,」他解釋道。「我看到照顧失智症患者的人所面臨的挑戰,那真的非常艱難。」

「所以,如果我們能打造出能讓他們不再感到恐懼、至少能過上體面生活的系統……對我來說,那是極大的動力。」

科福德的公司所設計的人工肌肉,是由一種柔軟材料製成,通電後能像真實肌肉一樣伸縮。

他目前正與「影子機器人」合作,參與ARIA計畫,目標是開發一款人類尺寸的機器人手掌,透過人工肌肉實現更精準、細膩的抓握能力。

最終目標是讓機器人能在握住物品時偵測微小的壓力變化,並知道何時停止施力,就像人類指尖的皮膚一樣。

機器人對護理人員意味著什麼

曾在日本觀察機器人的萊特提出最後一項擔憂:若機器人普及,可能反而讓照護人員的處境更艱難。

「要讓這套系統在經濟上可行,就得降低照護人員薪資,並擴大照護機構規模,使其標準化,方便機器人運作,」他表示。

「結果可能是更多機器人照顧人,而照護人員則領著最低工資來維護機器人——這與原本希望機器人能讓照護人員有更多時間陪伴住宿者、交流的願景背道而馳。」

其他專家則持較樂觀態度。英國南安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人工智慧教授戈帕爾·拉姆丘恩(Gopal Ramchurn)認為:「這將成為一個龐大產業,因為目前人力短缺。隨著人口老化,照護需求將大幅增加。」

他同時也是Responsible AI公司的執行長,致力於確保人工智慧系統安全、可靠且值得信賴。

他引用馬斯克的類人機器人「擎天柱」 (Optimus)為例,該機器人去年在特斯拉活動中提供飲料並與人互動,顯示機器人即將進入日常生活。

「我們正試圖預先規劃這個未來,在大型科技公司部署這些技術前,先了解社會對它們的看法,」他補充。

他認為,現在正是制定適當法規的時機,確保機器人為人類服務,而非相反。

「我們必須為那個未來做好準備。」

補充報導:佛羅倫斯·弗里曼(Florence Freeman)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