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美國前眾議長佩洛西宣布後年退休:美媒稱「時代終結」特朗普批其為「國家負擔」

佩洛西

Getty Images
佩洛西在週四發布的一段影片訊息中表示,她將不會在2027年1月任期結束時尋求連任國會議員。

美國眾議院前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裴洛西)宣布從國會退休,結束了她數十年來成為美國政壇最有影響力人物之一的職業生涯。

佩洛西在週四發布的一段影片訊息中表示,她將不會在2027年1月任期結束時尋求連任國會議員。

這標誌著一位傳奇政治生涯的終結:85歲的佩洛西成為美國首位女性眾議院議長,並從2003年至2023年領導民主黨在眾議院的勢力。

她在訊息中說:「我們創造了歷史,我們取得了進展。」

「我們一直引領潮流,而現在我們必須繼續如此,透過全力參與我們的民主,並為我們珍視的美國理想而戰。」

佩洛西又補充道:「展望未來,我對我深愛的城市傳達的訊息是:舊金山,認識你自己的力量。」

佩洛西於1987年以47歲之齡首次當選國會議員,代表舊金山參政,並迅速竄升黨內階梯。

2007年,她獲黨內選為眾議院議長,成為首位女性擔任此職。她任職至2011年,當時民主黨失去眾議院控制權,之後於2019年至2023年重返議長寶座。

眾議院議長是美國憲法中明確規定的唯一國會職位,在副總統之後,是總統繼任順序的第二位。

佩洛西與特朗普

Getty Images
佩洛西在特朗普的總統第一任任期內,曾直接挑戰他,最著名的是在於他背後撕毀其國情咨文副本。

裴洛西在其漫長的國會山莊的生涯中,扮演關鍵角色,推動或阻礙多位總統的議程。

她廣受讚譽,因為成功推動前總統巴拉克·奧巴馬的標誌性醫療保健立法,以及喬·拜登總統任內處理基礎設施和氣候變遷的法案。

不過,佩洛西在特朗普總統的第一任任期內曾直接挑戰他,最著名的是在他背後撕毀其國情咨文副本。

到那時,她已成為共和黨憤怒的焦點——在他們眼中,她代表著推動大筆支出、激進平台的加州菁英。

她領導了對特朗普的兩次彈劾行動——首次是在2019年,針對其與烏克蘭的交易。特朗普被指控施壓烏克蘭挖掘對拜登的不利資訊,並以軍事援助為籌碼。特朗普後來在共和黨控制的參議院被判無罪。

第二次是在2021年,眾議院指控特朗普煽動支持者在白宮外發表演說,導致國會大廈——美國國會的所在地——於1月6日遭攻擊。這項努力最終失敗,特朗普再次被判無罪。

佩洛西訪問台灣的資料照片

President Office, Taiwan (R.O.C.)

週四,當被問及佩洛西退休時,特朗普稱她是「邪惡的女人」。

「我很高興她退休。我認為她退休對國家做了巨大貢獻,」他在橢圓形辦公室對記者表示。

「我認為她一直是國家的巨大負擔。」特朗普說。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結束後,佩洛西與前總統拜登合作,儘管票數差距微弱,仍成功推動拜登的大部分立法議程在眾議院獲得通過。

不到兩年時間,眾議院民主黨人就推動通過了新冠疫情救濟法案、兩黨共同支持的基礎設施建設支出方案、數萬億美元的環境和社會支出計劃,以及保護同性婚姻的法案。

2022年,紐約州眾議員哈基姆·傑弗里斯(Hakeem Jeffries)接替她成為眾議院民主黨領袖。

離開議長職位後,佩洛西仍維持重大政治影響力。最近,她在加州推動通過第50號提案——一項州重劃選區努力,該提案旨在重新劃分選區,以期在2026年中期選舉中將五個眾議院席位轉為民主黨所有。

分析:知名對華鷹派 訪台行一度引發台海戰爭疑慮

BBC中文記者 呂嘉鴻

佩洛西長期以來被視為對華鷹派,尤其以其強硬的人權立場聞名。

2022年8月2日至8月3日,佩洛西在擔任第52任眾議院議長任內率團訪問台北,作為其亞洲之行的一部分。她成為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以來,第二位於任內訪台的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也是美國聯邦政府執政黨籍首位訪台的國會議長。

抵台後,她與彼時台灣總統蔡英文及副總統(現任總統)賴清德及在野黨人士碰面,但在之前已經引發美國國內及國際政治風暴。北京對她的訪台行表達激烈的反對,並在她離台之後迅速啟動規模最大的「圍台軍事演習」。

事實上,美方內部傳出拜登總統對此行有所保留,而她的批評者甚至包括美國自由派媒體《紐約時報》,該報發表評論指責她的做法為動盪的台海增添不安,批評她不顧風險,只為塑造個人歷史定位。

然而,台灣官方及民間熱切歡迎她的到訪,當時台灣民調顯示逾半民眾支持她率團訪台,佩洛西所到之處受到高調歡迎,她本人也與在台灣居住的「六四」事件學生領袖吾爾開希及香港銅鑼灣書店店主林榮基會面。

針對外界抨擊她是美中關係的破壞者,佩洛西女士在2023年接受BBC中文採訪時回應說,她不在乎這些「瑣碎的批評者」,並強調向台灣表達支持至關重要。

眾所周知,佩洛西曾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不久訪北京,1991年她甚至在天安門廣場前拉起橫幅標語,表達對中國人權的關注。自此,她成為美國政壇對中國人權問題最強硬的批評者之一,也被稱為對華鷹派。

但佩洛西在接受BBC中文的採訪中表示自己立場從未改變;回顧數十年與中國的往來,她稱對許多人因爲種種政商利益而對人權議題噤聲感到遺憾。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