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十年前在巴黎拍攝的一張照片,如今看起來有些像歷史遺跡。
照片中,數十名身穿深色西裝的男女排成一列,站在一個巨大的標牌前,上面寫著「巴黎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 Paris)。
正中央是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他笑容滿面,站在未來的查爾斯三世國王(King Charles III)旁邊,而站在國王前面的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遠在右側的是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他正與一位被畫面切掉的人交談——當時排隊的領袖實在太多,攝影師很難一次將所有人拍進鏡頭。
與上星期四(11月6日)在巴西舉行的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上拍攝的「全家福」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習近平和莫迪缺席,還有其他約160個國家的領導人也未出席。而最引人注目的缺席者是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事實上,特朗普政府已完全退出這一進程,並表示今年不會派任何高層官員參加。
這不禁讓人質疑:如果如此多領袖都不在場,為何還要舉行為期兩週的多國會議?
在去年會議期間,曾領導聯合國氣候進程、並促成《巴黎協定》達成的前負責人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表示,COP機制「已不再適用」。
「多邊外交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前氣候行動人士、現任新智庫「Loom」負責人喬斯·加曼(Joss Garman)也持相同看法。
他告訴我:「氣候政治如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關乎誰能掌握並控制新興能源產業的經濟利益。」
那麼,在碳排放量仍持續上升的情況下——儘管已舉行了29次旨在降低排放的會議——更多的COP會議,究竟能帶來任何改變嗎?
特朗普在重返白宮的第一天,用他標誌性的簽字筆讓美國退出《巴黎協定》——這項2015年的聯合國條約要求各國合作,努力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以下。
他在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說:「這個『氣候變化』——這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騙局。如果你不擺脫這個綠色騙局,你的國家就會失敗。」
他撤銷了對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限制,簽署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化石燃料企業減稅政策,並開放聯邦土地進行開採。
此外,特朗普及其團隊呼籲全球各國放棄「可悲的」可再生能源計劃,改為購買美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在某些情況下,如果不購買,還可能面臨懲罰性關稅。日本、韓國以及歐洲已同意購買價值數百億美元的美國碳氫化合物(hydrocarbons)。
目標十分明確:特朗普表示,他希望讓美國成為「全球第一能源超級大國」。
與此同時,他著手拆除前總統喬·拜登(Joe Biden)的清潔能源政策。
風能與太陽能的補貼和稅收優惠已被大幅削減,許可證遭撤銷,項目被取消,研究資金也遭刪減。
我在9月份曾與美國能源部長克里斯·賴特(Chris Wright)見面。我問他如何解釋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他說:「美國的風力發電已獲補貼33年——這還不夠嗎?」
「在獲得25到30年的補貼後,你必須能夠獨立運作。」
曾在奧巴馬和拜登政府擔任氣候高級顧問的約翰·波德斯塔(John Podesta)則持不同看法。他批評道:「美國正在用大鐵球砸毀清潔能源。」
「他們試圖讓我們回到的不是20世紀,而是19世紀。」
上個月,一項原本將削減全球航運排放的里程碑式協議在美國與沙特阿拉伯成功終止談判後被擱置。
許多COP會議的支持者深感憂慮:如果美國的路線導致其他國家降低承諾,會發生甚麼?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環境與社會中心研究員安娜·阿貝格(Anna Aberg)指出,鑑於特朗普的立場,COP「正處於一個非常艱難的政治背景中」。
「我認為這次COP向世界釋放某種信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表明仍有政府、企業和機構在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
特朗普的戰略讓美國與中國走上碰撞之路,而中國同樣在過去數十年努力主導全球能源供應——方法是搞清潔技術。
根據氣候網站「碳簡報」(Carbon Brief)的數據,2023年,清潔技術推動了中國約40%的經濟增長。儘管去年略有放緩,可再生能源仍占所有新增增長的四分之一,並且如今已占整體經濟的逾10%。
與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類似,中國在國際上也不僅僅局限於參與COP,而是將其整個能源模式推向全球。
這種分歧已經徹底改變了氣候辯論。如今,這場辯論將世界兩大超級強國對立起來,爭奪對地球上最重要產業的控制權。
而這也讓英國和歐洲——以及印度、印尼、土耳其和巴西等主要新興力量——都被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一位來自某主要發達國家的政府消息人士在今年的會議上表示:「在所有讓他們最恐懼的事情中,最大的就是被視為批評特朗普。」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上個月警告,歐洲絕不能重蹈覆轍,再次將戰略產業拱手讓給中國。
她稱,歐洲太陽能製造基地被更便宜的中國競爭對手搶走,是「一個我們絕不能忘記的警示故事」。
歐盟委員會預測,未來十年,可再生能源及其他清潔能源市場將從6000億歐元(6949億美元;2.15兆元新台幣;4.95萬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兆(萬億)歐元,並希望歐洲能至少佔據其中的15%。
但這一雄心可能為時已晚。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中國氣候中心主任李碩表示:「中國已經是全球清潔技術的超級強國。」他指出,中國在太陽能、風能、電動車以及先進電池技術方面的主導地位,如今「幾乎無法撼動」。
他將此比喻為試圖在乒乓球比賽中擊敗中國國家隊:「如果你想超越中國,你必須在25年前就開始努力。如果你現在才想做到,那毫無希望。」
中國生產全球超過80%的太陽能光伏板、類似比例的先進電池、70%的電動車,以及逾60%的風力渦輪機——而且價格極低。
歐盟近期提高中國電動車關稅的舉措,反映出這一困境的嚴峻程度。開放市場,歐洲汽車產業可能崩潰;封閉市場,綠色目標或難以實現。
喬斯·加曼表示,限制中國進入這些市場可能會減緩減排進程,但他強調:「如果我們忽視經濟安全、就業、國家安全等問題,這將危及公眾和政治對整個氣候行動的支持。」
如今,隨著全球政治與優先事項的轉變,安娜·阿貝格表示,她預期COP將成為一個年度論壇,用於對各國及其他組織「追究責任」,她認為這仍是一個「重要角色」。
在巴西的會議舉行前,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才剛承認《巴黎協定》設定的1.5°C目標恐將破防——他稱這代表全球社會的「致命疏忽」。
去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60位頂尖氣候科學家在6月表示,按照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地球可能在短短三年內突破1.5°C。然而,越來越多人質疑年度會議的必要性。
能源諮詢公司彭博新能源財經創辦人、綠色能源播客《Cleaning Up》主持人邁克爾·利布雷希(Michael Liebreich)說:「我認為我們需要每五年舉辦一次大型COP。在此之間,我不確定COP的作用是什麼。」
「你不能指望政治人物不斷做出更多承諾。你需要給產業發展和事情發生的時間。你需要讓實體經濟跟上。」
利布雷希認為,若能在更小型的會議中專注於消除清潔能源的障礙,討論將更具成效。
但他也認為,一些議題,如落實措施,應該在他認為更相關的場所進行——例如華爾街,「在那裏人們才能真正提供資金」,而不是在巴西雨林的邊緣。
儘管如此,今年的COP仍將進行重要談判,其中包括爭取達成一項協議,設立數十億美元的基金,以支持亞馬遜(Amazon)和剛果盆地(Congo Basin)等全球雨林。
曾為英國前首相白高敦(Gordon Brown)戈登·布朗提供氣候政策建議、現任謝菲爾德大學(Sheffield University)政治學教授的邁克爾·雅各布斯(Prof Michael Jacobs)認為,持續集體支持這一進程至關重要。
「這是一個重大的政治訊號,因為特朗普正試圖破壞集體進程,但這同時也是向企業傳遞的訊號,表明它們應繼續投資於脫碳,因為各國政府將繼續推行氣候政策。」
英國能源大臣文立彬(Ed Miliband)認為,這些會議確實推動了實質進展,讓各國投入應對氣候變化並制定政策,使可再生能源革命成為可能。
他說:「它枯燥、複雜、令人焦慮、令人疲憊——但它絕對必要。」
然而,許多人如今也認同,這些國際會議縮減規模的理由十分充分。
最終,對於眾多與會國而言,真正的選擇歸結為它們在多大程度上與中國主導的清潔能源革命保持一致,或者加倍押注「化石燃料優先」的議程。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觀察人士表示,脫碳進程將不再像過去的COP那樣依賴多國承諾,而更多取決於各國之間涉及巨額資金的雙邊協議——這是今年峰會以及未來COP可能呈現的樣貌。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1/11/2025 11:00AM
11/11/2025 11:00AM
11/11/2025 11: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