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從嬰兒開始培養「英國紳士」——值得花這筆錢嗎?

一名嬰兒和一名女子同時將手放在兩台筆記型電腦上。

Getty Images
該廣告背後的公司表示,看似「奢華或怪異」的做法,其實是「對早期教育的有意投資」。

「一個位於倫敦北部的家庭正在尋找一位非凡且經驗豐富的家教,來支持他們最年幼的孩子,踏出成為英國紳士的第一步。」

閱讀這則廣告時,你或許會把「第一步」當作一種修辭而略過。

然而,這可能是這份獨特招聘廣告中最重要的部分,因為他們要為一名一歲的孩子尋找家教。

自從這個匿名家庭刊登出年薪18萬英鎊的家教需求後,已經有數百份申請提交,條件是應聘者須是「非常特別的人」。

在過去幾週裡,這則廣告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許多人都在質疑其中的原因。

正在協助這家人尋找家教的「國際家教公司」(Tutors International)負責人兼創辦人亞當·卡勒(Adam Caller)表示,儘管最初持懷疑態度,但他後來認為這個想法「很有遠見」且「具有前瞻性」。

當他與這個家庭見面時,他說對方也理解這項要求的特殊性,以及孩子年紀尚幼的情況。

然而,家人解釋,他們「不想再等下去」才聘請家教,因為在大兒子五歲時才開始,到了那個階段「文化偏見已經根深蒂固」。

那麼,這個家庭所謂的「文化偏見」是什麼意思呢?

亞當回答說:「它涵蓋一切。你吃飯的方式,你說話的方式。」

他指出,年長的孩子已經從家庭中吸收了「非常細微的、非語言的暗示」,並且採納了他們的文化習慣。這個家庭告訴亞當,他們不希望這樣的情況在新生兒身上再次發生。

他們的計劃是:聘請一位英國籍的家教,必須使用標準英式發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從一開始就影響這名嬰兒。

一名幼兒伸手撥動由成人抱著的吉他弦。

Getty Images
這家家教公司表示,這則廣告已經引發更廣泛的討論,涉及家庭如何看待教育、特權,以及家庭與文化在學習中的角色。

「這裡一開始的學習很多都是一種滲透式的過程,」亞當說。

正是透過這種滲透式的過程,家人希望孩子能吸收他們想灌輸的英國特質。

亞當表示,家教必須是曾就讀過『正確類型的學校——也就是家人期望將兒子送去的那類學校』的人。

「家教只要是合適的人就好,他們會自然地做一些自己甚至沒有意識到的事情,」他說。

「價格不是重點」

這家人告訴亞當,理想的候選人應該對騎馬、滑雪、藝術和音樂有所了解或感興趣,以便引導孩子培養廣泛的興趣。

更進一步的是,他說家人希望家教能替孩子報名各種課程,讓孩子在三歲左右就能「騎小馬並開始學樂器」。

在家人的心目中,幫助兒子成為一位「英國紳士」將會帶來成功並打開許多大門。 「不論這其中的是非,因為這顯然是一種階級宣示,」他補充道。

然而,儘管接受這麼多『英國式』的教導,孩子是否仍可能從他所生活的國際化家庭中吸收所謂的文化偏見呢?

「會的,」亞當說。「這家人知道這可能行不通,但他們只是抱持著『試試看,越早開始越好』的態度,因為花費並不是問題,」他說。

「理想化且不切實際」

一些家教業人士也持類似的觀點。

提供私人家教服務的「藍色教育」(Blue Education)首席執行官兼創始人崔彼得(Peter Cui)在一篇部落格文章中寫道:「成為雙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說成為真正的自己,是一個必須親身經歷的過程,而不是可以被設計出來的。」

彼得寫道,他在七歲時從中國搬到英國,並在成長過程中同時認識並生活於兩種文化之中。之後,他進入劍橋大學就讀。

彼得·崔(Peter Cui)身穿一件時尚的黑色外套,照片拍攝於他的大學時期。

Peter Cui
彼得·崔是第一位出生於中國大陸、當選劍橋聯盟協會財務主管職位的人。

「一個人能夠成為英國精神的活體載體,並且能夠將英國紳士的特質移植到一個一歲大的孩子身上,這個想法在我看來既理想化又不切實際。」他寫道。

「依我的經驗,從嬰兒時期就有一位典型的英國導師,並不會自動產生他們所期望的結果。

「我從未擁有這樣的人物,但我仍然有幸體驗了許多他們希望兒子能擁有的經歷。」

他補充說:「事實是,文化認同無法由外在強加;它必須由自己選擇,並且必須源自內心。」

「購買英國特質」

「當然,亞當希望英國特質是可以被教授——甚至被販售的東西。」

他說:「我認為,世界對我們抱有這樣的看法,是我們應該珍惜並同時加以利用的。」

亞當說:「我不認為,身為英國人,我們應該對此感到尷尬。」

「我認為我們應該為此感到自豪。」

亞當·卡勒(Adam Caller)坐在窗邊,身處室內,對著鏡頭微笑。

Adam Caller
亞當·卡勒(Adam Caller)表示,英式教育被賦予了極高的價值……「英國口音意味著你博覽群書、受過良好教育,即使事實並非如此。」

「購買英國精神的市場不僅幫助了亞當的家教事業,還催生了像蘿拉·溫莎( Laura Windsor )的禮儀學院這樣的企業。

蘿拉和其他『禮儀專家』一樣,可以收取費用,教人如何像英國人一樣享用下午茶、穿著打扮以及進行對話。」

她說:「如今的社會風氣變得如此平庸和放縱,人們現在想要回到過去的樣子。」

她表示,對禮儀訓練的需求主要來自國際客戶,他們希望能在商務會議和活動中更好地互動。

但她也教導兒童團體。為什麼呢?

她說:「因為成為一位有禮貌的紳士或淑女,完全取決於第一印象。」

「有禮貌意味著你尊重他人,讓他們感到舒適和重要。當你讓人覺得自己重要時,你會被喜愛,而這將打開通往難以置信機會的大門。」

勞拉·溫莎(Laura Windsor)與另外兩名女子共進下午茶,她們正在吃三明治、喝茶,並穿著正式服裝。

Laura Windsor
勞拉·溫莎(Laura Windsor)(中)表示,「內斂」的英國文化是國際人士想要學習的東西。

她說,她教導人們如何做到「細節決定一切」:「這關乎打開門時的禮貌,說『請』和『謝謝』,以及考慮對方的感受。」

蘿拉的學生通常不會年紀小到只有一歲,但這位禮儀專家表示,從那麼小開始學習確實有好處。

「從一歲開始,他們長大後就會成為紳士,所以這不是需要『修飾』的問題,而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品質。」

「而如今,人們需要一些『修飾』,需要更加註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她說。

一名女子跪在地板上,旁邊是一名正在桌上畫畫的小孩。

Getty Images
一位家長告訴 BBC,在家聘請高端家教的費用,幾乎與他三個孩子的私立學校學費相當。

「超級家教」

將孩子培養成典型的英國人——具備所有禮儀規範——並不是丹尼爾(Daniel,化名)的首要目標。

「我們非但沒有遵循英國的價值觀,反而想要完全相反的做法。我們正努力遠離英國的體制和它的束縛。」他說。

目前,丹尼爾雇用了亞當的一位「超級家教」,在孩子的課餘時間與三個孩子一起學習。

明年,這位家教將隨全家一起搬到海外工作。

對丹尼爾和他的妻子而言,重點在於培養情緒智商,並讓孩子為一個受人工智慧影響的世界做好準備。他們都認為,沒有外部家教,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一名成人正在教一名小孩如何使用小時鐘看時間。

Getty Images
英國的學校體系是否已準備好迎接人工智慧即將帶來的變革?

他表示,目前的英國學校體系「已不再適用」,並補充說倫敦的一所私立學校——拉蒂默高中(Latymer Upper School)——已經取消了大部分的普通中等教育證書(GCSE)考試制度,轉而採用其自主研發的教學體系,該體系包含更多小組作業和項目式學習。

「如果GCSE不能被普遍認可,而且也不是最高標準,那麼我們或許應該考慮聘請家教,這樣能獲得更多益處。」丹尼爾說。

他表示:「此時此刻,在英國的學校體系中,如果我比較孩子在私立學校能遇到的老師品質,與這些家教相比,簡直是個笑話——差距非常大。」

他還補充說,自己明白聘請高端家教是「財務狀況優越的人」才能做到,但解釋說,由於今年1月增值稅(VAT)加徵後,私立學校學費上漲,他覺得對三個孩子而言,聘請家教的費用已經和私立學校差不多了。

「我的孩子在學校可能只能獲得一個普通老師二十分之一的注意力,或者可以獲得一個極優秀老師三分之一的注意力——這根本毋庸置疑。」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