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他本可以成就非凡」:Netflix新劇集如何喚起對美國悲劇總統加菲爾德的回憶

美國第20任總統詹姆斯·加菲爾德(James Garfield)(1881年)

Epics/Getty Images
詹姆斯·加菲爾德就任美國總統不久便遇弒身亡。

19世紀末,美國總統詹姆斯·加菲爾德(James Garfield)承諾推動進步與改革。但在就職僅四個月後,他遭槍擊身亡。Netflix全新連續劇《雷殛元首》(Death by Lightning)探討了他的生平與遺產。

1880年,美國正處於十字路口。曾經被奴役的人是否終能享有完整的公民權?根深蒂固的分贓制度將聯邦政府職位分配給黨內忠誠者,而非最合資格的候選人,這是否能夠改革?在6月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加菲爾德針對這些問題發表演說,懇請國家兌現對所有人的承諾。聽到他雄辯的演講,數百名代表起立歡呼,隨即要求這位來自俄亥俄州的國會議員成為他們的參選人。

加菲爾德曾試圖拒絕黨內提名。他堅稱自己無意成為總統。但對加菲爾德的支持浪潮——這位如同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般從貧困中崛起,並在南北戰爭中以聯邦軍指揮官身份立下功勳的人——勢不可擋。他最終在1880年11月當選美國第20任總統。

加菲爾德總統(左)與殺害他的兇手查爾斯‧吉托(右)

Getty Images
加菲爾德總統(左)被查爾斯‧古提奧(右)槍殺。

接下來發生的事,是美國總統史冊上最悲慘的篇章之一:在就職僅四個月後,加菲爾德遭槍擊,最終死於敗血症。作家坎迪斯·米拉德(Candice Millard)在暢銷作品《共和國的命運:一段有關瘋狂、醫療與總統遇害的故事》(Destiny of the Republic: A Tale of Madness, Medicine, and the Murder of a President)中,精準地重現了這段歷史。這本屢獲殊榮的書籍,成為2016年美國公共廣播電視網(PBS)播出的兩集紀錄片《總統遇害》(The Murder of a President)的基礎。

直面美國歷史上一大「如果」

如今,Netflix推出一部雄心勃勃、製作華麗的米拉德作品改編的劇集。《雷殛元首》是一部四集劇情片,麥可·馬科夫斯基(Michael Makowsky)編劇,邁克爾·珊農(Michael Shannon;麥可·夏儂,米高·沙朗)飾演加菲爾德,馬修·麥克費登(Matthew Macfadyen;馬修·麥費狄恩)則飾演槍擊他的查爾斯·吉托(Charles Guiteau)。

觀眾能從劇集中獲得甚麼啟示?米拉德告訴BBC:「我希望這能提醒大家,改變歷史進程並不需要一場大事件。在這個案例中,一個人的瘋狂,加上另一個人的無知與微不足道的野心,摧毀了整個國家。」

在槍擊加菲爾德之前很久,吉托就已顯露精神不穩定的跡象,但在當時精神病學仍處於初級階段,他既未接受治療,也未被收容。

自信滿滿、堅持監督總統治療的威爾弗雷德·布利斯醫生(Dr Wilfred Bliss),則對最新的傷口消毒方法嗤之以鼻,使用未消毒的器械,甚至用自己的手指探查加菲爾德脊椎附近的傷口。總統的死,責任無疑在布利斯身上,米拉德在書中以令人痛心的細節揭示了這一切。

編劇馬科夫斯基在「買一送一」的特價書桌上挑選了米拉德的《共和國的命運》,帶回家後一口氣讀完。他立刻構想出一部電視劇。

他告訴BBC:「我打電話給作者,一開始她拒絕了。我必須說服她信任我,把這個項目交給我。」

馬科夫斯基能道出自己過往改編真實事件的經驗。他為HBO撰寫的犯罪電影《壞教育》(Bad Education;《不良教育》),講述紐約羅斯林鎮(Roslyn, New York)一名貪腐的學區總監法蘭克·塔索尼(Frank Tassone)的故事,並在2019年獲得艾美獎。

講述加菲爾德的故事意味著直面一個長存歷史上的「如果」:如果這位前途光明的總統未遭暗殺,他能成就甚麼?馬科夫斯基說:「他本可以成為我們最傑出的總統之一。他擁有非凡的智慧。他如今被貶為默默無聞的腳註,實在是一種悲劇。」

加菲爾德在華盛頓出席總統就職典禮(4/3/1881)

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1881年3月4日,加菲爾德的總統就職典禮。他帶著雄心勃勃的議程踏上總統之路。

馬科夫斯基的關鍵任務,是從米拉德對暗殺歷史的詳盡探究中篩選內容,並構建一個能吸引電視觀眾的敘事:《共和國的命運》涵蓋共和黨內部派系之爭、英國外科醫生約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推崇的傷口消毒法,以及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發明的初代金屬探測器,後來被用來尋找加菲爾德體內的子彈。

馬科夫斯基選擇聚焦於吉托與加菲爾德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他說:「兩個人都極度渴望被世人認識。一個人將自己推向國家最高職位,另一個人追求偉大卻始終未能實現。」

殺手的動機

相比之下,吉托先後在律師、記者和福音派傳道者的角色上失敗。他甚至在加入的自由戀愛公社中碰壁。正如米拉德所述,沒有任何女性願意與他同床。然而,他始終相信上帝為他安排了偉大的使命。

加菲爾德在意外獲得提名後,吉托對他產生了執念,並於1880年夏天前往紐約,決心在大選中扮演關鍵角色,確保其勝利。吉托不斷騷擾加菲爾德紐約競選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直到獲准發表一場冗長的演講,為候選人背書。

加菲爾德公開反對分贓制度,即將高薪職位分配給支持者,但吉托卻極力擁護該制度。他認為,作為回報,加菲爾德在成為總統後,應給他一個重要職位,首選是駐法國大使。

這名妄想者前往華盛頓,與大批堅持索取職位的人一樣,每天現身白宮。吉托甚至曾在總統辦公室與偶像面對面,並遞交一份自己的競選演講副本,上面潦草寫著「巴黎領事職位」,並用一條線將這些字連接到自己的名字。

同時,加菲爾德把雄心勃勃的總統議程展開,包括升級美國海軍、擴展與拉丁美洲的貿易,以及倡導民權。他任命曾為奴隸的社會改革者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為哥倫比亞特區契約登記官,成為首位擔任重要聯邦職位的非裔美國人。

與此同時,加菲爾德還必須對抗羅斯科·康克林(Roscoe Conkling)——來自紐約的共和黨聯邦參議員。他憑藉對紐約港豐厚關稅收入的間接控制,有爭議地成為全國最有權勢的政治人物。

康克林不喜歡加菲爾德的進步理念,也反對他對分贓制度的抵制。他早在加菲爾德競選時,就強行安排自己的盟友切斯特·A·亞瑟(Chester A Arthur)謀求副總統一職。如今,康克林試圖阻撓加菲爾德的內閣人選。

吉托古怪的舉止和反覆無常的情緒爆發讓他被禁止進入白宮後,他開始頻繁現身國務卿詹姆斯·布萊恩(James Blaine)的辦公室。有一天,他直接向布萊恩懇求,卻被明確告知,他永遠不會在加菲爾德政府中獲得職位。

一幅插圖描繪吉托在華盛頓巴爾的摩與波托馬克火車站槍擊加菲爾德的瞬間(2/7/1881)

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1881年7月2日,吉托在華盛頓巴爾的摩與波托馬克火車站槍擊加菲爾德總統。加菲爾德其後因搶救無效不治。

在身無分文、前途渺茫之際,吉托退回他破舊的寄宿公寓。躺在床上時,他獲得了後來稱之為「神聖啟示」的念頭:加菲爾德並非「真正的」共和黨人,與他的副總統不同。在妄想狀態下,吉托斷定自己必須殺死加菲爾德,讓亞瑟成為國家領袖。

不幸的是,總統並非難以成為目標。他總是在毫無保護下四處踱步,即便約翰·威爾克斯·布斯(John Wilkes Booth)在僅僅16年前刺殺了總統林肯。加菲爾德在信中寫道:「暗殺就像雷電致命一樣無法防範,最好不要為其中任何一種擔憂。」

在跟蹤加菲爾德幾天後,吉托於1881年7月2日在華盛頓巴爾的摩與波托馬克火車站(Baltimore and Potomac Railroad Station)向他開槍。

加菲爾德被「雷殛致命」一說令馬科夫斯基印象深刻,他將其選為劇集標題。他與導演馬特·羅斯(Matt Ross;麥特·羅斯、莫·羅斯)合作挑選演員,並慶幸能邀請邁克爾·珊農飾演加菲爾德,以及剛在《繼承之戰》(Succession,《傳媒家族繼承人》)中飾演倒霉陰謀家湯姆·萬姆斯甘斯(Tom Wambsgans)的馬修·麥克費登出演吉托。

馬科夫斯基說:「在選角方面,我們超越了自身的實力。」作者米拉德在匈牙利探班後也表示認同:「珊農在捕捉加菲爾德的才華與尊嚴方面表現驚人,尤其是他的善良,這是我非常在意的特質。」

她補充說:「至於麥克費登,我在許多角色中看過並欣賞他,他完全化身為查爾斯·吉托,展現出他的怪異、妄想與令人心碎的瘋狂。」

馬科夫斯基的劇本部分緊貼歷史,部分則採取藝術加工。吉托與總統在白宮的一次會面,現實中可能只是簡短而正式,但在馬科夫斯基的重新構想中,這名瘋狂男子有機會向加菲爾德傾訴近乎絕望的渴求。

麥克費登奉上了震撼的表演:「我是你的最佳人選。」他顫抖著聲音,眼神飽含情感地說:「幫我像你一樣成功。打開這扇門⋯⋯我求你。告訴我,我如何能像你一樣偉大。」

儘管他犯下了可怕的罪行,並於1882年6月30日被絞死,馬科夫斯基希望觀眾能對吉托產生某種同情。

這位編劇說:「要將他一筆勾銷很容易,但他在世界上遭遇的極端疏離感、持續的拒絕,顯然深深傷害了他,而當時沒有任何機制能幫助他。最終,國家為此付出了代價。」

加菲爾德的政治遺產

在布利斯醫生災難性的照護下,可憐的加菲爾德飽受疼痛、發燒與持續不適的折磨。隨著死亡逼近,他開始思索未來會帶來甚麼。正如米拉德所述,他曾問一位朋友:「你認為我的名字會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嗎?」

加菲爾德確實帶來了改變。他在49歲時遭遇暗殺,舉國悲痛,而這促使公務員制度改革呼聲高漲。公眾認識到,儘管吉托的憤怒源於妄想,但起點卻是他被拒絕授予一個自認應得的職位。而如今成為總統、哀悼這位能幹且受人喜愛的前任的亞瑟,則放棄了讓他上位的腐敗分贓制度。當國會於1883年通過《彭德爾頓法案》(Pendleton Act),建立聯邦政府任用的功績制標準時,亞瑟簽署使其成為法律。

傳記作家,《加菲爾德總統:從激進派到團結者》作者CW·古迪爾(CW Goodyear)寫道:「這開啟了聯邦官僚體系的專業化,確保美國人與政府的互動不再受個人政治影響。這給其後幾代帶來的成果不可估量。」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