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在亞洲地緣政治的各個火藥庫中,中日關係似乎從未真正平靜。
就在2025年10月底,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韓國APEC峰會會面,剛就任不久的的高市當時稱,雙方談到兩岸問題,東京表達「兩岸關係維持良好」是維護區域安定不可或缺的要素。
然而,僅兩週後,一場中日外交風暴便席捲而來。事情緣由高市於11月7日在日本國會答詢中提及,「台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存立危機事態),並暗示在日本現行的「安全保障法制」下,日本或可判斷行使集體自衛權。
高市的發言不意外地觸動北京敏感神經,反應激烈。先是中國外交部次日強烈抗議,斥東京「粗暴干涉內政」。不久,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在X平台(前Twitter)發帖評論高市「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時稱「只能毫不猶豫地斬掉那擅自闖入的骯髒頭顱」,被日本輿論認為直指高市,在日本引發軒然大波。
薛劍的帖文雖迅速刪除,卻已經點燃雙方外交火勢。日本外務省連夜召見中國大使,執政黨自民黨要求驅逐薛劍,美國駐日大使也加入戰局嚴詞批評薛劍「戰狼外交」。
而中國態度強硬,毫不退讓。中國外交部及大小官媒批判高市對台立場危險,並涉入他國內部事務,央視旗下公衆號「玉淵潭天」更批評這位日本首相「高市變成了『搞事』」、「毫無底線地滿嘴噴糞」,並稱「莫非她的腦袋被驢踢了?」中國國台辦也稱高市涉台言論「惡劣」。
最新消息是星期四,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孫衛東召見日本駐華大使金杉憲治,稱對高市「涉華錯誤言行提出嚴正交涉和強烈抗議」,又指其言論影響「極其惡劣」,並稱「誰敢干涉中國統一大業,中方必將予以迎頭痛擊」。
日本則不甘示弱,要求北京就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的言行有所交代。執政自民黨通過決議,呼籲採取果斷回應,包括將薛劍列為不受歡迎人物,將其驅逐出日本。
風光上任的日本第一女首相高市政權在未滿一個月,與北京的外交迅速有了摩擦,而台灣意外成為這波外交戰的導火線。兩國外交風波是否來得過快?雙方是否反應過度,又或者針對台灣問題以及「親台抗中」出身的高市早苗,中日這樣的衝突毫不令人意外?
換言之,這氣風波可能不僅是一場外交口水戰,更有可能是北京對東京強化對台關係甚至日美同盟的警告?
對此,美國邁阿密大學政治學系的中國專家金德芳(June Teufel Dreyer)教授向BBC中文分析稱,「這場風波不可避免」。她解釋說,原因之一是北京早已察覺高市與公開親台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關係密切,也注意到她過去在被中國政府視為『敏感日期』的時候去參拜靖國神社。
此外,在擔任首相之前,高市在今年4月訪台並會見台灣總統賴清德、立法院長韓國瑜及外交部長林佳龍,這些皆在北京眼中是延續其立場,而非戰略轉變。
日本國際教養大學(AIU)中國研究部副教授陳宥樺也向BBC中文進一步剖析稱,過去十多年來,日本的台灣政策,從安倍時代開始至今,就是漸漸地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陳宥樺說:「相信嚇阻中國對台動武的力道必須要更強、更明確,才能做到以戰止戰。」
他又解釋,日本的安全政策、法制準備、與社會動員都看得見往這個方向走的軌跡。換言之,以往歷屆日本政府大多是「做了但不公開說」,「但高市可能會比較傾向『做了就公開說』,從這點來看,高市政府對中國與對台灣的政策沒有本質上的改變而是作法的不同。」
不過,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松田康博教授則認為,此次高市涉台發言應是個意外,而非戰略考量。他向BBC中文解釋,日本國會上針對首相內閣的問答環節是鉅細靡遺且嚴格,高市面針對台灣議題回答,似乎有些段落並未照稿發言,似乎是掉入了對方設下的陷阱。
松田康博認爲,隔天高市首相應有自覺或受到提醒,雖然不撤回發言,但說明自己未來發言會更加謹慎。他因此認為此事應是個「意外」,而非故意挑釁北京,或是對台政策上有什麼變化。
曾經任職防衛省的松田教授舉例,麻生太郎在2021年7月擔任副首相時,也曾針對「台灣有事」的議題發言,但並非在國會,而是在一個私下場合。這些對高市來說都是借鑑。
「高市是個勤勉、學習力強的聰明政治人物,應該早已學到有關日本的安全問題的基本框架。但首相的地位不一樣,尤其針對台灣與朝鮮等問題時,都是極其敏感的議題,高市這次應是說得太快、說得太多了。」松田康博解釋。
無論如何,此事激起中日的民族主義浪潮,以及台灣「友日」輿論對高市的強力支持,顯示這場風波背後,隱藏著中日台三角關係的深層張力。
這場中日外交風波的導火線,可溯及高市早苗上任後的首場國會答詢。2025年11月7日,日本眾議院的安全保障委員會上,面對在野黨詰問日本安保問題,高市早苗毫不迴避地將台灣問題端上檯面。
當時高市早苗指出,如果「台灣有事」是除了認知作戰之外,伴隨中國使用武力的情況,例如海上封鎖,就有可能構成「安全保障法制」中,日本能夠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存亡危機事態」,不過她強調仍要看實際發生的個別具體情況。
分析稱,由於安倍晉三在2021年12月首次提出「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也就是日美同盟有事」的說法時業已卸下首相一職。所以高市早苗可說是首位在任內發表「台灣有事論」的日本首相。也因爲如此,北京對其上任不久就針對台灣議題發言之不滿及回應激烈或許並不令人意外。
有分析稱,高市的發言一來是回應國內保守派,也就是其主力支持者;更是在呼應美國特朗普第二任期內的「印太戰略」,意在強化日美台聯盟。
對此,金德芳教授向BBC中文解釋,隨著中國持續以釣魚島(日本稱其為尖閣諸島)周邊軍演挑動日本神經,針對台日關係現在每寸每寸的『切香腸式』(salami slicking)推進,自然反應會很強烈。
陳宥樺也表示,以往觀察歷屆日本政府涉台問題大多是「做了但不公開說」,但高市內閣可能會比較傾向「做了就公開說」。因此,他認為從高市政府對中國與對台灣的政策沒有本質上的改變而是「作法的不同」。
北京的反應激烈且迅速。在高市發言後,次日(11月8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例行記者會上怒斥高市「嚴重損害中日關係」,指其違背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一個中國原則,並暗示軍事干涉中國內政。林劍強調:「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任何外部勢力插手,皆將付出代價。」
這一抗議僅是開端,當晚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的X帖更將事件推向高潮。薛劍的貼文提到「斬首」字眼,配圖高市照片,雖未點名,但日本許多媒體一致解讀為「斬首高市」的威脅。該帖文迅速引爆輿論,獲數萬轉發。當晚,日本外務省發表聲明,稱此為「極其不當且具威脅性」,要求中國立即調查並道歉。
日本國際教養大學陳宥樺副教授在分析薛劍發言時對BBC中文稱,薛劍的貼文目的比較像是對習近平表示效忠,「在中共四中全會後一系列的軍方與全國政協委員紛紛落馬,中共官員必須透過『戰狼外交』的方式求自保」。 美國政治學者金德芳教授則表示,「斬首」首相的評論過火,卻意外為高市製造同情及支援,「我以為『戰狼外交』已成過去」。
英國《衛報》則報導,中國軍方近日增加東海巡航,似乎是對日本的示警。中國國台辦強硬表態標誌北京從外交抗議轉向歷史敘事攻勢,意在凝聚國內反日情緒,提醒東京勿輕舉妄動。有分析稱,這是北京一貫『以史為鏡、以戰促和』對日台的慣用策略,但高市早苗若強勢回應北京,北京是否會採取經濟如稀土出口限制,成為焦點。
不過,東大教授松田康博則表示,若北京對高市的發言有不滿,通常都是透過外交途徑去抗議處理,而非在網路上貼出過激言論。「薛劍的發言,應該是反射性的個人言論」。但松田教授預計,中國或許會在外交上批評日本「口頭上罵一罵」,透過官媒輿論等持續抨擊高市內閣,又或許長時間抵制首腦峰會,但可能不至於到經濟制裁等等,祭出什麼強烈手段或翻臉。
原因何在?松田教授對BBC中文說,因為中日關係背後還有美國因素,而北京需要穩住跟美國以外的雙邊關係,不至於讓情況失控。
無論如何,這場風波從言語交鋒演變為多層次衝突,暴露中日互信赤字。
陳宥樺教授預測,未來日中關係一定會比日美與日台關係更加緊張,原因在高市的「親美抗中」態度非常「外顯」,他認為可以從APEC會議上高市與習近平的互動上看得出來。陳教授又說,最近高市在國會關於日本在台海危機上的立場也是,甚至在公開抗中的戰略主軸上,她也願意和首爾修好,「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高市政府應該會試圖更團結印太地區的親美聯盟,包含台灣。此點,也正是川普政府一直所期待的。」
不過,就日本觀點來看,松田教授評析,高市是個幸運的政治人物,因為在剛上任幾天,就趕上重要的國際峰會,將該見的全球領袖都見了,也談上了話。因此,現在在相關外交政策上,「即使有失言也不用著急,花點時間來改善關係,可以等到一年後再舉行峰會即可。」
松田教授強調,當下高市的聲望正處於最高點,之後她要怎麼處理通脹,十分棘手,而這是日本老百姓最關注的問題。「但高市與安倍晉三相同,都有30%的鐵粉可以依恃,這是只有10%鐵粉的石破茂難望其項背的優勢。因此高市暫時可以以高支持率作為後盾處理國政。」他表示。
無論如何,高市的短暫涉台發言便引發一連串的中日外交風波,中國再以強勢的「戰狼外交」風格回應,似乎象徵北京對高市內閣的不信任及不滿。新加坡《聯合早報》特派員評論稱,中日這一連串的外交過招,讓中日關係的脆弱本質立即曝光。
對此,金德芳教授告訴BBC中文稱,日本外務省試圖緩和,聲稱日本的中國政策未變,並盼區域穩定,而高市也承諾未來會更小心,但不撤回原話,「但我預測將有平靜期——然後又會有另一事件發生。」
中國外交部在週五(11月14日)凌晨召見日本駐中國大使,還在2:57分發出正式聲明稱,高市發言「嚴重破壞戰後國際秩序」,並「不思悔改」且「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精神,嚴重破壞中日關係政治基礎」。日本駐華大使館則在週五回應稱,金杉大使闡述了高市此番發言的宗旨和日本政府的立場,對中方的抗議予以反駁;並指出中國駐大阪總領事在社交媒體上的發文極為不妥,提出強烈抗議,要求中方做出妥善應對。
中國指陳的政治基礎是如何被破壞,又是否會繼續毀損?東京要求北京妥善應對有可能成功嗎?持續的外交風波能否平息仍取決於中日雙方誰願意先伸出橄欖枝。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4/11/2025 05:00PM
14/11/2025 05:00PM
14/11/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