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BBC《廣角鏡》(BBC Panorama)節目獲悉,本世紀以來,中國已為英國企業和項目投入數百億英鎊資金,其中部分投資讓中國獲得軍事級技術的使用權。
這場總值按2023年價格計算達450億英鎊(590億美元;1.81兆元新台幣;4210億元人民幣)的投資熱潮,在2015年中國頒布一項旨在讓該國成為全球高科技產業領導者的指令後達到高峰。
美國研究機構「援助數據」(AidData)指出,按人口和經濟規模計算,在七國集團(G7)中,英國是這類投資的首選目的地。
《廣角鏡》調查了這些投資如何導致尖端技術和技能被轉移至中國。英國政府通訊總部(GCHQ)前負責人表示,英國在戰略性重要產業進入方面「過於自由」。
BBC獲得了AidData獨家早期數據。AidData隸屬美國弗吉尼亞州威廉與瑪麗學院(College of William & Mary),是追蹤各國政府海外資金流向的領先機構,資金來源包括各國政府及慈善基金會。
AidData執行主任布拉德·帕克斯博士(Dr Brad Parks)表示,一些中國政府支持的投資純屬商業行為,但另一些則符合北京的戰略目標。
這些目標在中共領導人十年前制定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中明確提出,計劃在航空航天、電動汽車、機器人等10個高科技領域成為全球領導者。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金刻羽認為,這是一項具有前瞻性的戰略:「這是中國一貫的長期戰略思維,我認為其他國家也應該具備。」
BBC利用AidData的研究,調查了部分英國企業被收購後,技術如何具備軍事用途並轉移至中國。
位於赫特福德郡(Hertfordshire)的想像力科技(Imagination Technologies)是《廣角鏡》關注的公司之一。
該公司專注於半導體設計,即設計電腦和智能手機等設備芯片(晶片)內部的微型電子電路。
2017年,想像力科技失去了最重要的客戶蘋果公司(Apple),股價大幅下跌,隨後被當時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私募基金凱橋(Canyon Bridge)以5.5億英鎊收購。
收購想像力科技的凱橋基金只有一個投資者——懿泰資本,其最大股東是中國國新控股。該機構直接向中國國務院報告,國務院負責執行中共的政策和法律。
在收購想像力科技前兩個月,凱橋曾試圖收購一家美國半導體公司,但因美國投資審查法規而遭阻止。
想像力科技的價值在於其知識產權——工程師多年積累的專業技術。
買家獲得這些專業知識。此外,其技術背後的算法雖為其他產品開發,但可用於導彈和無人機等軍事用途。
想像力科技前總裁羅恩·布萊克(Ron Black)在離職後首次接受採訪時表示,英國政府曾審查該交易,他被凱橋明確告知,中國國新只是被動投資者,僅關心盈利。
然而,布萊克稱,2019年他被召往北京開會,會上要求他直接為中國國新工作,並監督想像力科技技術和專業知識全面轉移至中國。
布萊克說:「我記得中國國新代表明確表示:『把英國工程師的知識轉移給中國工程師,然後裁掉英國工程師,你會賺很多錢。』」
他拒絕了,但幾個月後,中國國新試圖直接在想像力科技董事會安插四名「完全不懂半導體」的新董事。
他補充說:「他們唯一的特質似乎就是與中國國新的關係。」
布萊克認為想像力科技技術具備軍事用途,開始聯絡英國政府相關人士。
他表示,出於同情,他獲得一次聽證機會,但被告知這屬於私人企業事務,政府無能為力。
擔心軍事級技術可能被轉移,布萊克請辭。此時英國政府開始關注,中國國新停止安插新董事。
布萊克撤回辭職,但三天後被解僱。後來勞資仲裁裁定他遭不公平解僱。
布萊克離職後,想像力科技的自主技術被轉移至中國。
想像力科技稱,其技術未用於軍事產品,並告訴《廣角鏡》:「想像力科技一直遵守適用的出口和貿易合規法律,涉及半導體知識產權技術的商業授權及相關交易。」
凱橋告訴《廣角鏡》:「想像力科技交易完全由凱橋及其顧問主導。」
《廣角鏡》聯絡中國國新,但其未對布萊克的指控作出評論。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表示,中國政府「始終要求中國企業在海外經營時嚴格遵守當地法律法規」,並稱這些企業「積極促進當地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創造就業,這些努力已獲多國廣泛歡迎」。
2017年,英國對阻止想像力科技這類公司出售給中國買家權力有限。兩年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獲國事訪問禮遇,時任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的保守黨政府宣稱中英關係進入「黃金時代」。
侯俊偉爵士(Sir Jeremy Hunt)說:「我們當時認為中國基本上是一個非常友好的國家,而且有很多錢可賺。」2015年他任衛生大臣,後來擔任財相和外相。「但在表面之下,我們開始感受到一個更具進取心的中國。」
如何在與中國進行貿易的同時保障英國安全,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前英國政府通訊總部(GCHQ)負責人傅烈明爵士(Sir Jeremy Fleming)說:「這是一個價值數兆美元的問題。」
他表示,過去20多年,英國從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及其投資中獲益。但另一方面,他補充,英國有時忽略了這些投資可能被用來對付自身利益。
傅烈明爵士說:「我的個人看法是,我們在允許進入科學和技術等戰略性重要產業方面過於自由。」
他將英國的做法與中國的管控作對比:「他們非常有策略,謹慎地不讓西方公司投資或介入其產業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部分。」
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約翰·博爾頓(John Bolton)認為,2017至2018年間,整個歐洲以及部分美國企業對中國過於天真。
他說:「當時不願意相信我們正滑回某種冷戰狀態。」
博爾頓近期在美國因涉嫌不當處理機密資訊而被起訴,他堅稱自己無罪。
一些專家則認為,北京並沒有做錯,問題在於英國目光短淺。
中國實質上是一個一黨制國家,有人認為其威權體制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能進行長期戰略規劃。
金刻羽教授說:「從中國的角度來看,結果可謂『非同凡響』。」
她表示:「中國政治體制的一大優勢是能設定跨越數十年的目標,然後進行規劃、投資、制定策略、影響融資,這不是五年計劃。」
根據AidData的研究,本世紀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海外貸款國,按2023年價格計算,規模達1.6兆(萬億)英鎊。
帕克斯博士指出,中國海外投資的高峰期在2016和2017年。此後,許多國家開始基於國家安全理由加強審查機制。
美國、德國和意大利在2018年收緊外資審查,英國則在2022年跟上。
傅烈明爵士謹慎樂觀地認為,英國已汲取教訓。
他說:「我們現在有更強的制度,但要說這個過程完全無懈可擊?絕對不是。」
2024年,工黨贏得大選,但面臨與保守黨前任相同的問題——英國需要經濟增長,而中國可以提供幫助。
金刻羽教授說:「歐洲,包括英國的一個大問題,是投資和資金不足。中國非常樂意為其中一些項目提供資金,而且很多領域並不存在真正的國安威脅。」
財政大臣李韻晴(Rachel Reeves)已前往北京尋求外來投資。
但部分工黨議員擔心政府尚未公布其競選承諾中的「中國審計」報告。
英國國會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方璧琳女爵士(Dame Emily Thornberry)說:「外交大臣曾承諾會公布,然後我們聽說審計已完成,但不會告訴我們,只會給幾行字。」
英國外交部告訴《廣角鏡》,未公布完整報告是因為涉及安全級別。
外交部表示,對中國採取「一致且具戰略性」的方針,並承諾支持英國企業「安全貿易」,同時將運用權力保護英國利益。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9/11/2025 11:00AM
19/11/2025 11:00AM
19/11/2025 08:14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