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中國獨立影展的遭遇:從境內「強拆」到「跨境鎮壓」

電影學者形容2012年是中國獨立影像的「強拆年」,有北京獨立影像展開幕影片放映不到半小時,放映廳遭拉閘斷電。

13年過去,2025年,身在美國紐約的中國導演朱日坤也感受到了巨大壓力,他籌辦的首屆紐約中國獨立電影節(Indie China Film Festival)最終不得不停辦。

從業者形容中國當局打壓獨立電影已形成「一種歷史」,手法沒變,工作「越來越嫻熟」。

「我現在好像比所有人都敏感」

10月30日凌晨,朱日坤接到父親的電話。父親在寒暄之後問道:「你有沒有做什麼別的事情?」朱日坤明白:「肯定有人找他了」。

那時,朱日坤正忙着辦電影節——父親打來電話這天,距離11月8日影展開幕還有九天。

朱日坤2003年開始在中國辦獨立影展。2014年,獨立電影受當局強力打壓,他離開中國,搬到紐約。

父親的電話,是一場風暴的開始。接下來數天,朱日坤在北京的工作室被搜、租客被帶到派出所;近八成參展導演陸續要求退出。有人語氣嚴厲,要求朱日坤刪除所有有關自己的電影宣傳,以後不要提起;朱日坤想回訊息,發現對方已經把他微信屏蔽掉。

中國獨立導演林一凡(化名)是其中一位受壓者。影展前三天,他接到北京警察的電話,對方寒暄過後,表示希望上門「看看你」。林一凡冷靜地回:「我知道你找我什麼事,我退出就行了,我肯定是配合的。」

林一凡一直在中國拍獨立電影,同類的事他至少遇過兩三次,「所以我有很充足的心理準備」。他和朱日坤是老朋友了,他給朱日坤打了個電話,無奈說:「這種情況下,肯定我們在國內的作者是沒辦法參展的」。

但他沒有想到,一下子大家全退出影展了,這種退出人數規模是「第一次發生」。

朱日坤說,從導演、嘉賓、工作人員甚至志願者,與影展沾邊的人似乎都被當局「打過招呼」。

有一些人會告訴朱日坤詳細情況——自己被廣電總局找上,說明如果參加放映,電影不會給過;有人懷孕八個月的太太被叫到派出所詢問,還有在海外的中國學者,所在大學的校長被中國大使館找去。

放映場地也收到投訴信。紐約HERE藝術中心向BBC中文核實,11月上旬曾收到自稱「一群目前在紐約學習的中國留學生」的電郵,表示擔心部分放映影片「可能無法準確反映中國社會的現實」,要求場地方考慮取消或限制活動宣傳。

翻閱片單,這次電影節觸及的題材多樣,涉及性少數群體的酷兒議題、關注上海底層漂泊者的狀況、拍攝中國醫生高耀潔的最後時光,也有講述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

但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電影都觸碰政治敏感議題,比如卓楷羅的《遼河的士》入圍了平遙國際電影節計劃,預計在2028在中國院線上映。

事情發生太快,朱日坤很想理出一個頭緒:為什麼一個小小電影節 ,需要受到這麼大的關注?「就像一個國家的力量在全球範圍去打壓你。」

他曾讓受壓的人向「對方」帶話,表示自己願意直接溝通、解釋活動的初衷,但從來沒有官方的人找上他——受壓的全是身邊的人。「(對付)國家敵人也不至於到這個程度⋯⋯ 這個是我沒法想象。」

當局針對的是自己嗎?還是影展本身?朱日坤不知道,但他明顯覺得,「我現在好像比所有人都敏感, 比什麼民運(人士)這些人都敏感。」

打壓是「一種歷史」

BBC中文曾聯繫過少數沒有退出影展的導演。有人表示自己仍在中國拍攝,不便評論。香港導演梁思眾是極少數沒有直接受到中國當局壓力的人,他的紀錄片《血在燒》講述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

他在郵件中回覆BBC中文,表示認識朱日坤十多年,他是一個「勇敢的」電影人,為其他人「可能不敢放映的中國獨立電影提供平台」。

據電影節的簡介,放映的影片強調不審查,核心問題不是「講中國」,⽽是「如何⾯對中國現實」。這跟朱日坤過往在中國辦的獨立影展一樣。但在當局眼中,獨立電影是件敏感事。

這不是朱日坤第一次受壓。他說過去中國獨立電影節「一直都有問題」,只是力度的分別。

2001年,朱日坤北大畢業後成立了「現象工作室」,製作獨立電影。他希望給獨立導演搭建交流平台,於是兩年後創辦「中國紀錄片交流週」(北京獨立影展的前身)。但辦到第二年,已經因為沒人願意借出場地而取消。

影展是到2006年,在中國著名藝術評論家栗憲庭的幫助下,才在北京宋莊安定下來。栗憲庭成立了電影基金,為朱日坤提供放映場地,後來又設立電影資料館收藏電影、辦電影學校。

獨立電影最蓬勃時期,中國每年都有三大影展:「雲之南紀錄影像展」、「中國獨立影像展」,以及朱日坤的「北京獨立影像展」。林一凡形容,這些影展當時是電影製作人很重要的一個通道,「作品可以被人看見,然後傳播得更遠」。

但干預和監視也一直都有。林一凡記得,當年影展放映趙亮拍了12年的《上訪》,觀眾群中早有數個「工作人員」,「但是那時候他(官方)並沒有直接干涉」。

當局會約談拍攝敏感議題的導演,電影人也會有默契地用流動的方式規避審查,比如在影展中加入拿到「電影公映許可證」的電影、不斷轉移放映地方等等。

相對温和的情況在2012年徹底改變,那一年中共現任領導人習近平上台,當局的行動變得粗暴。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張獻民曾形容,2012年是中國獨立影像的「強拆年」——北京獨立影像展開幕影片放映不到半小時,放映廳遭拉閘斷電。

2013年,警察稱電影學校不合法,強行用大巴載走20多位學員;2014年,影展開幕當天負責人栗憲庭和策展人王宏偉被帶走。最後,主辦方被強迫簽署保證書,承諾不再辦電影節,基金會的1500部館藏影片也被沒收。

林一凡形容,中國當局打壓獨立電影是「一種歷史」,手法沒變,只是工作「越來越嫻熟」。

朱日坤在這一年離開中國。他說,離開有個人因素,但那時候「我也是有點煩那塊地方」。因為打壓不斷,朱日坤在宋莊變得「不受歡迎」,「把我列成一個危險分子」。

搬去紐約後,朱日坤很少給電影策展。更多的時間,他忙着打理農場,回歸藝術家的身份拍片子。他感到一種很久未有過的放鬆。「你想說什麼,直接通過作品就說了」。

但這些年,他一直收到他人反饋,中國獨立電影環境越來越惡化,「甚至可能覺得獨立電影已經沒法存在了」。疫情過後,看着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去在海外,在各地散落形成社群。朱日坤心想,好像可以做些什麼了。

海外是安全之地?

林一凡說,做獨立電影的人,始終最怕的是自我審查。

「我們都是被訓誡過的人,(知道)拍什麼是有前途、什麼沒前途。」當年影展受壓後,林一凡身邊不少導演已經沒再拍片,離開中國的人也換了一種生活;因為不想承受風險,國內地下放映也特別艱難。

藝術家蔣不見證這種轉變。他在2012年進了北京電影學院,經歷獨立電影受壓時期。2014年後,蔣不仍積極在獨立影展幫忙、選片。他舉例,2018年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投稿的紀錄片有160多部,但2019年收到的不到80部,少了不只一半。

還在拍片的電影人把目光投到海外,但海外的影展也免不了有審查和紅線。蔣不現在移居巴黎,不時收到獨立影展主辦方給的名單,請他幫忙看一眼,「哪些片子是敏感、是不能放的」。

在蔣不看來,這是海外影展定位問題:有些人要的是文化交流,希望把中國的影片和文化帶給國外觀眾 ,但另外一種人,是想要把中國人看不到的中國真實和電影帶到海外放。

朱日坤想做的是後者。他不考慮觀眾喜不喜歡這電影、不考慮電影時長——有時獨立紀錄片長達四、五小時。他唯一思考的是:「如果我在中國做這個電影節,它會是什麼樣子」。

「別人不知道的導演、別人不知道的作品,但我覺得它需要被別人看到、需要去討論這些東西,這是我喜歡的。」朱日坤說。

「對於我們來說,(影展)其實是一種互相打氣,每年都看看大家都還在拍、都還在做。」蔣不說,當看到朱日坤要辦影展、名單又全是熟悉的名字,他興奮地跟朋友說:「朱老師把宋莊搬到紐約去了!」

林一凡覺得,朱日坤還挺「唐吉訶德」。現在形勢在變,連年輕作者都不再關心政治問題,甚至不願意接受「獨立電影」這個稱謂,只希望盡快進入商業渠道。

「他(朱日坤)還是這個心思、沒放下,還是想繼續做(獨立電展)。」

只是環境不同往日。今年1月,紀錄片導演陳品林因「白紙運動」紀錄片《烏魯木齊中路》,以「尋釁滋事」罪被判監禁三年半。而在朱日坤影展取消的同期,武漢柏林電影節、北京國際短片聯展部份場次也「因故取消」。

「我也可能有點過於放鬆,覺得這個東西沒什麼問題,我光明正大,我怎麼怕你呢?」朱日坤緩緩說,「我也沒想到,對,可能形勢已經變化了。」

今年7月,中國駐奧克蘭總領事館曾要求紐西蘭(新西蘭)紀錄片節Doc Edge不要放映一套有關菲律賓漁民的片子,批評其「充斥著虛假訊息和虛假宣傳」。該紀錄片節最後堅守策展自由原則拒絕。

中國的審查長臂越伸越遠,海外還能成為中國獨立电影的「安全之地」嗎?朱日坤想了下,「當然可能對生活來說 ,它也不一定有什麼太大的威脅。」

「但是比如他在中國還是有家屬、有各種人,他都會有所顧忌——說什麼話的時候不要太過了、不要得罪政府,你很難脫離個人的成長和現在生存的環境……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你跑到哪裡,你身後都有各種大問題。」

「獨立電影不是一個名利雙收的東西」

「每發生一件這種事,你對這個國家多了一種失望、特別失望,實際上是心態會越來越糟糕。」林一凡慨嘆,在2014年以前,拍現實議題的電影人會被稱作「政治碰瓷」——「用政治來換取某種關注」。

「其實這種話很惡劣……獨立電影不是一個名利雙收的東西。很多人真是有內心的一種需求,或者是基本的正義感、道德意識他才做這些事。」

蔣不比喻,中國獨立影展就像一個公民社會的雛形,人們在裡頭得到支持、在線上下交流——當局的打壓,就是希望打斷這些連結。

朱日坤的影展本來就人丁單薄。他在半年前開始籌備,沒有團隊,只有兩個志願者。

「我有時做事吧,就不太顧後果,」朱日坤苦笑,「這個是個麻煩。」他一有想法就馬上發消息邀人來,給出席的導演訂機票、約場地。要交錢了才開始想:「我怎麼找錢呢?」

最後整個影展下來成本約五萬美元,朱日坤靠眾籌得到一千多美金,剩下的自己掏錢包。影展原定舉行八天,現在取消了,票要逐一退掉,還重新花了一筆手續費。

朱日坤也倔。作為一種靜默的抗議,他天天都會獨自前往放映地,直到影展結束那天。但他沒有覺得很悲情,「我一向告誡自己,我也沒做什麼錯的事情」。

有時候,他還感到很愉快。他想起十幾年前在宋莊的時光——那邊有個地下放映室,他也是一個人,從早上到晚在那裡放自己喜歡的片子,「沒有人干涉我」。

他不覺得這次被打壓全然是壞事:當局毫無邊界的行為,也會給世界一個提醒。

帶來的影響也是雙向的。朱日坤說,有人會覺得海外影展是危險的、「不要碰」。但對真正想去做獨立創作、自由表達的人,事件反而是在提醒他們:「你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