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我們都知道手機對人際關係並不友好,但這並未阻止我們每天拿起手機數十次。
這就是所謂的「低頭族行為」(phubbing),它滲入日常生活——在不經意間,因手機而冷落身邊的人。
這種行為可能讓伴侶感到被冷落,而父母使用手機更會影響孩子,從削弱與年幼子女的親密連結,到降低年長孩子的自尊心。
根據一位心理學家的建議,與其責備自己缺乏自制力,不如專注於有意識地選擇何時拿起手機,這樣更有效。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副教授凱特琳·雷格爾(Kaitlyn Regehr)提出一個簡單方法,幫助人們在與他人相處時避免無意識地拿起手機。
每次拿起手機時,先告訴對方你為何要用手機,完成後放下手機並重新投入互動。
這聽起來或許過於簡單,但雷格爾在BBC節目《Woman’s Hour》中表示,這個小小的改變能幫助我們打破習慣,因為我們常在不經意間查看訊息、滑通知,或「只是快速查一下」。
關鍵在於保持透明。
如果有訊息需要回覆,應告訴身邊的人:「我需要回這個訊息,之後會再專心陪你。」
透過「告知對方」——例如「我要查火車時間」或「我在回媽媽訊息」——可以打斷「自動化」使用手機的習慣,同時讓對方知道自己仍被重視。
「這能避免對方感到被忽視。」雷格爾說。
「也讓你更有責任感,因為這樣就不太容易沉迷其他應用程式或無休止的滑動。」
她補充,這個方法也有助於改善人際關係。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心理學副教授克萊爾·哈特(Claire Hart)領導一項研究,訪談了196名受試者,探討他們的人際關係與手機使用情況。結果顯示,感覺自己被「低頭族行為」忽視的程度越高,關係往往越差。
「並非所有人反應相同。」哈特指出,
「這取決於個性,但一旦有人覺得被忽視,就可能引發報復。」
「他們也拿起自己的手機,這時就形成危險的惡性循環,雙方都覺得自己被拒絕,或不如螢幕上的內容重要。」
每次低頭族出現時,對方都會失去連結;一旦你離開共處的時刻去看螢幕,就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回到之前的狀態。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21/11/2025 11:00AM
21/11/2025 08:00AM
21/11/2025 08: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