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本週伊始,不到24小時內,橫跨太平洋的領袖熱線一通接一通,中美日三國領導人在極短時間內完成了兩次雙邊交談。
根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北京時間11月24日晚和美國總統特朗普通話,習提到北京針對台灣問題的原則與立場。新聞發佈後,隨即引發全球關注。
這是兩人自韓國釜山會談達成貿易戰「暫時休戰」後首次通話,更是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論」引爆中日外交衝突以來,中美元首首次通話。
在習近平特朗普通話後不到24小時,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北京時間今天(11月25日)早上也與特朗普通話。高市早苗對記者稱:「特朗普總統簡要說明了最近美中關係的現況。」她還表示這次通話由特朗普主動提出。
「特朗普總統還提到,他和我是非常好的朋友,他隨時樂意接聽我的來電。」她補充道。
分析表示,此舉折射出北京與東京在近日有關台灣議題上的隱形拉鋸中,向美國強調中國立場,或者期盼美國施壓日本。這可能是北京方面深思熟慮後的動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ZcqICgBSpY
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ICU)國際與政治研究學系教授奈吉(Stephen Nagy)接受 BBC 中文採訪時強調,中國盼特朗普施壓東京,這似乎不太可能,更大可能是對國內喊話,穩住陣腳,表示自己敢於面對日本軍國主義,又能與美國交涉。
奈吉說:「特朗普將對此議題保持戰略模糊,採用交易性修辭(transactional rhetoric),同時維護安全的基本原則。」
事實上,在中國釋出兩人通話消息之後,特朗普隨後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寫道:「這是(10 月份釜山會面的)後續行動。雙方在維持協議內容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美國總統還寫道:「現在我們可以著眼於大局了。作為其中一環,習主席邀請我(2026 年)4 月訪問北京,我已經接受。」
有報導指,習近平和特朗普的通話發生在大約週一北京時間晚上十一點左右。
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解釋,深夜的通話似乎顯示中國的焦慮,「而作為一位商人,特朗普可能不會給中國太多讓步」。
宋文笛向BBC中文分析,中國釋出的通話內容提到:「中美『相互成就、共同繁榮』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景。雙方要保持住這個勢頭,堅持正確方向。」從這些關鍵詞來看,宋文笛認為,儘管白宮對中國發起了貿易戰,中國仍然認為中美之間是友好關係,甚至「仍然在正確的軌道上」。
不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駱明輝(Dylan Loh)則判斷,兩位領袖通話,除了跟進之前在韓國會面達成的關鍵細節外,「主要目的是為特朗普塑造一個論述框架,提醒美國不要過於偏向其日本盟友。」
駱明輝向BBC中文解釋,此通電話的重點應是北京向美國明確表達台灣問題是最不能觸碰的紅線:「北京可能感覺到特朗普在某種程度上對於被說服是比較開放的,至少不會明確支持高市早苗之前涉台問題的說法。」
中國官媒稱,習近平在通話中解釋了在台灣問題上中方的立場及原則,並強調「台灣回歸中國是戰後國際秩序重要組成部分」。他呼籲:「中美曾並肩抗擊法西斯和軍國主義,當前更應該共同維護好二戰勝利成果」。
台灣外交部25日下午駁斥習近平這一說法,稱「中國大陸刻意曲解二戰時期的文件,包括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舊金山合約……都沒有決定台灣的最終政治地位」。
新華社稱,習近平在電話中向特朗普指出,上個月兩人在韓國釜山成功舉行會晤,「達成很多重要共識,為中美關係這艘巨輪穩健前行校準航向、注入動力,也向世界傳遞積極訊號。」
習近平又稱,釜山會晤以來,「中美關係總體穩定向好,受到兩國和國際社會普遍歡迎,事實再次說明,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是經過實踐反覆驗證的常識,中美『相互成就、共同繁榮』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景。」因此,雙方要爭取更多積極進展,為中美關係打開新的合作空間。
隨後,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發帖稱,與習近平「進行了很好的電話磋商。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很穩固」,又表示兩人提及中國進口美國大豆及烏克蘭爭端或芬太尼問題等等,但該帖一字未提台灣。
特朗普又說,作為邀請訪問中國的回禮:「習主席將於 2026 年下半年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屆時將作為我的客人來接待。」雙方還就經常進行溝通的重要性達成了共識。
分析北京戰略,宋文笛向BBC中文解釋,種種跡象「顯示北京在希望獲得美方支持的過程中,願意大幅降低自己的驕傲,最可能是圍繞著中日緊張局勢尋求緩和的出路。在台灣問題上,中國僅重申了其立場。」
日本九州大學教授益尾知佐子在日本經濟新聞網(Nikkei)專欄稱,中國針對日本的外交攻擊在過去有許多例子,但這次的新穎之處在於涉及了聯合國。她說,近年來,中國強調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聯合國的勝利,因此聯合國賦予五大常任理事國特殊地位,並主張世界應回到戰後的起點:「習近平政權可能正在向世界發起新的歷史認知戰,我擔心特朗普總統會不會落入這個圈套。」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昆義則向新加坡《聯合早報》解析新華社通稿稱,特朗普僅確認了台灣對中國的重要性和二戰秩序,但未清楚表態到底支不支持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論:「他(特朗普)的潛台詞是,中日問題現在是外交問題,你們自己解決,美國不插手。」
雙方通話還引發兩岸民眾議論。
有中國網友在澎湃新聞報導留言紛紛表達支持。有人說:「巨人和、世界安。」也有人力挺此次北京「再劃線」行動稱:「主要是警告不要再插手」;「中國今非昔比。早日實現祖國領土完整,是全體中國人民堅如磐石的意志!」一名署名李長根的網友評論。
台灣則有網友在Meta(臉書)評論稱:「這跟上次韓國碰面後中國絕口不提台灣有天壤之別啊」,或者說中國「你沒牌了。」不過,台灣國民黨立法委員賴士葆則回應台媒訪問時稱,特朗普通篇發文未提台灣,「台灣是否被(美國)賣了?」他說。
還有分析稱,習近平這次通話似乎希望借助特朗普之力,讓東京收回對台灣防務的強硬立場,又或者表達不支持。
近兩周來,中國針對高市早苗涉台發言的反擊炮火持續,出台包括航班限制和多種限制旅遊的制裁措施。此次通話,習近平將台灣議題定位為二戰後穩定格局的關鍵,提及美中當年共同對抗「法西斯與軍國主義」的歷史,似乎間接點出日本過去與現在的軍事動向。分析稱這一策略是否奏效還需要觀察。
高市內閣明確表態不會收回早前發言,今天在國會答辯書指出:「綜合掌握的所有資訊進行客觀且合理的判斷。『完全維持』政府的立場,不認為『需要重新檢討或修正』。」答辯書還指出:「高市首相多次明確說明,並未改變既有政府立場。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不僅關乎我國安全保障,也對國際社會整體穩定至關重要。我國一貫的立場是,希望有關台灣的問題能通過對話和平解決。」
奈吉教授告訴 BBC,戰術反應方面,高市內閣應在加強盟友基本要素的同時,適應特朗普式的「交易主義」:加速國防支出至GDP的3%,強調區域貢獻,並通過特朗普的「偉大」敘事來框定合作。「東京的目標是使這一聯盟成為不可或缺,同時避免將其置於零和框架中,以免激發交易本能。」他強調。
而特朗普在與習近平通話後,讚揚雙邊關係「非常穩固」,但重點放在美國關心的農業銷售與毒品防範上,對北京與東京的摩擦保持低調——加上週二與高市的後續通話——似乎顯示特朗普並不急於當中間人,但享受自己是解決世界各國紛爭的第一人選。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26/11/2025 08:00AM
25/11/2025 05:00PM
25/11/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