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左撇子常被視為「錯誤」,但同時也被視為「天才」的象徵。鄒時擎的劇情片《左撇子女孩》(Left-Handed Girl)取材自她本人在台灣作為「左撇子」所遭受的偏見。
在這部備受讚譽的新片《左撇子女孩》中,五歲的台灣女孩宜靜因為用左手畫畫而被爺爺責罵。爺爺告訴她,那是「魔鬼的手」。後來,當她的母親和姐姐長時間工作時,宜靜便從家附近市場的小攤上偷東西,並將自己的罪行歸咎於她「邪惡」的左手。似乎很多人都認為左撇子是不正常的。
據估計,大約十分之一的人天生是左撇子,但幾個世紀以來,左撇子一直被視為天生的「錯誤」,甚至是邪惡的:《聖經》和《古蘭經》中都有關於左手的負面經文;拉丁語中「左」這個詞帶有「邪惡」的意味;即使不再與巫術聯繫在一起,它仍然被視為需要「糾正」的東西。
但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西方左撇子逐漸成為一種時尚:人們常說他們比右撇子更有創造力,甚至更有天賦。如今有了「國際左撇子日」(International Left-Handers Day),還有一份著名的左撇子名單,其中包括保羅·麥卡尼爵士(Sir Paul McCartney)、萊昂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威廉王子、美國前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和「嘎嘎小姐」(Lady Gaga)。左撇子或許仍然生活在一個以右撇子為主導的世界裡,但在某些地方,他們(或更確切地說,我們)可以感受到自己是才華橫溢的少數群體的一員。
《左撇子女孩》的導演兼聯合編劇鄒時擎現居紐約,但這部影片(她的導演首作)以喜劇和真摯的情感,不僅探討了左撇子的身份,也展現了她的故鄉台灣。她同時也是奧斯卡獎得主肖恩·貝克(Sean Baker)多部知名影片的製片人,包括《橘色》(Tangerine)、《紅色火箭》(Red Rocket)和《佛羅裡達樂園》(The Florida Project);貝克也參與了《左撇子女孩》的編劇和剪輯工作。
鄒時擎告訴BBC,這部入選康城影展(Cannes Film Festival,坎城影展,戛納電影節)並代表台灣角逐2026年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的影片,源自於她自己的童年經歷。她在台灣長大,天生是左撇子,但嬰兒時期就被鼓勵使用右手。
她說,如今她只在拿刀或剪刀時才會用左手。
「我生來就是左撇子,這部電影的靈感源自於我高中時祖父跟我說的一句話,」她說。 「他告訴我左手是『魔鬼之手』,讓我不要用它,儘管那時我已經不是左撇子了。1999年,我在美國參加一個剪輯課時遇到了肖恩,我跟他說起祖父的話,他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故事點子,因為它涉及禁忌的概念。我們甚至在2001年去了台灣,拍了一些照片並製作了預告片,但當時我們還沒有足夠的資源來拍成電影。」
鄒時擎補充說,宜靜的左撇子身份象徵著她這部電影的真正主題:台灣社會中存在的從眾心理,以及在父權社會中,女性尤其承受著必須以某種特定方式行事的壓力。
「在拍攝這部電影之前的這些年裡,我一直跟肖恩說,我真的很想講述一個關於女性的故事。我在台灣長大,那裡對女孩有很多期望,很多限制。你必須符合某種標準,你必須融入群體,你不能特立獨行。尤其是在年幼的時候,你從小就被告知不要與眾不同,而這真的會影響你。這不僅僅是關於左撇子的故事,還是關於你如何不能做自己的故事。」
2023年,台灣的左撇子比例仍然是全球最低的地區之一,約5%。鄰近的中國大陸左撇子比例最低,為2.64%。相比之下,荷蘭的左撇子比例接近13%,而全球平均為10.6%。
鄒女士表示,台灣的孩子們仍然被教導要使用右手而不是左手,尤其是一些老一輩。「在我拍攝這部電影之前,很多人告訴我,『哦,你的故事太老套了,因為現在左撇子禁忌已經不存在了』,」她說。「但我告訴他們,『這是我的故事,我要把它講出來』。2022年我選角時,葉子綺(飾演宜靜的小演員)才六歲。她媽媽第一天就告訴我,葉子綺天生是左撇子,但她奶奶不喜歡這樣,已經『糾正』過她的習慣了。」
左手被視為某種「錯誤」的觀念仍然存在於中國和台灣文化中。根據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科學與研究榮譽教授霍華德·庫什納(Howard Kushner)2013年的一項研究,漢語中「左」字可以翻譯為「奇怪的」、「不同的」、「錯誤的」、「相反的」或「對立的」。許多亞洲(和非洲)文化傳統上用右手吃飯,只有在食物不乾淨時才使用左手。庫許納指出,漢語中「右」字的意思就是「用右手吃飯」。
庫許納也是《另一方面》(On the Other Hand)一書的作者,該書講述了左撇子的歷史。他告訴BBC,目前這些國家報告的左撇子比例較低,是由於工業化和教育相關的實際原因造成的。
「從文化角度來看,如果你要相對快速地實現整個社會的現代化,你肯定不希望大約10%的人在大型工業場所、工廠,甚至學校裡需要使用另一隻手,」他說。「這沒有任何優勢。想像一下機械化之前的農業環境,你用鐮刀收割莊稼,你會希望旁邊有人用另一隻手拿著鐮刀嗎?」
庫許納補充道,歷史上,左派最大的優勢在於軍事領域,因為在近身搏鬥中,右撇子士兵不太熟悉他們的攻擊模式(據說拿破崙是左撇子)。如今,像網球冠軍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Martina Navratilova)和約翰·麥肯羅(John McEnroe),以及拳擊手曼尼·帕奎奧(Manny Pacquiao)這樣的左撇子體育明星,也能憑藉出其不意的優勢戰勝(主要是)右撇子的對手。
奇怪的是,另一位網球冠軍拉斐爾·納達爾(Rafael Nadal)天生是右撇子,但他卻用左手握拍。
庫許納說,在乒乓球這項被譽為中國國球的運動中,「左撇子有時會擁有很大的優勢,直到最近,中國球員才被允許擁有這種優勢」。
據報道,目前亞洲部分地區的左撇子比例與1900年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相當。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榮譽教授、著有《左手,右手》一書的克里斯·麥克馬納斯(Chris McManus)表示,由於工業化,1900年出生的人中左撇子的比例下降到3%。他告訴BBC:「當時沒有人會為左撇子製造珍妮紡紗機或其他機器。」
諷刺的是,維多利亞女王在這一時期的大部分時間都被認為是天生的左撇子,她用右手寫字,用左手畫畫。但她的曾孫喬治六世是20世紀早期「矯正」方法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這些方法包括將孩子的左手綁在背後或桌子上。有些醫生將左撇子與他們所謂的「智力低下」聯繫起來,甚至在20世紀後期,左撇子也與精神分裂症和早逝聯繫在一起。人們認為,喬治六世在電影《國王的演講》中展現的著名口吃,可能就是從這種「矯正」開始的。
麥克馬納斯說,所謂「左撇子更有創意」或「左撇子天才」的正面觀點,直到1960年代和70年代才出現。當時,關於大腦不同半球的研究越來越多,並被收錄在諸如貝蒂·愛德華茲(Betty Edwards)1979年出版的暢銷書《像藝術家一樣思考》(Draw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Brain)等關於創造力的著作中。
「右撇子用左腦控製手部和語言,」他說道,「在那個時期,人們也意識到右腦更多地參與視覺處理和語言表達等活動。人們逐漸形成了一種觀點,認為右腦更具創造力。當發現左撇子也用右腦控製手部時,人們就說,『哦,左撇子肯定更有創造力』。你可以看到這裡邏輯上的錯誤推演。最後它成了一種迷思。結果,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印有「我一定是頭腦清醒,因為我是左撇子」的T恤衫。
最近,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一項2025年的研究駁斥了這種理論,該研究指出,除了藝術和音樂之外,左撇子在所有創意領域都比右撇子少。但正如麥克馬納斯所說,「就像所有好的比喻一樣,它經久不衰。人們喜歡這個說法,你無法擺脫它。」
不過,鄒時擎的電影或許有助於消除一些關於左撇子的誤解,包括正面的和負面的。對葉子綺來說,飾演宜靜這個角色,即便沒有改變她的人生,也肯定改變了她的慣用手。
「今年康城影展結束後,我們回到台灣,葉子綺和我女兒一起玩,」鄒時擎說。「於是,我問葉子綺的媽媽,『左撇子的情況怎麼樣了?』葉子綺的媽媽說,因為葉子綺出演了《左撇子女孩》裡的角色,她奶奶放棄了對她的矯正,所以葉子綺的左手不再被『糾正』了。」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27/11/2025 05:00PM
27/11/2025 05:00PM
27/11/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