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香港大埔居屋屋苑宏福苑週三(11月26日)發生五級火警,已造成至少75人死亡、76人受傷,包括一名消防員殉職,預計傷亡數字仍將上升。
此次火警是17年來首宗五級大火,也是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以來第二宗。有學者及消防顧問向BBC中文形容,這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高樓大廈火災。
宏福苑屋苑有8座大廈,樓高31層,正進行大維修工程,7座大廈受火勢波及,多個單位遭火海吞噬。消防及警方初步調查,指懷疑有人使用未符合防火標準物料進行維修工程,已以涉嫌誤殺拘捕三人。
與此同時,香港不少屋苑正進行類似大型維修,港府稱已即時安排巡查維修的屋苑,檢視棚架及建築物料的安全。
目前,火勢尚未熄滅,消防搜救仍在繼續。BBC中文綜合目前所知的資料,採訪專家分析此次「火燒連環船」現象:什麼因素導致火勢迅速蔓延?救援行動有何困難?同類大火會否重現?
香港警方目前以「涉嫌」誤殺拘捕三名男子,均為建築工程公司負責人。
警方指初步調查顯示,屋苑正進行維修,懷疑有人使用未符合防火標準的外牆保護網、防水帆布及塑膠布等;涉事大廈有窗戶懷疑被安裝發泡膠板,其非常易燃性不排除是導致火警迅速蔓延的原因。
消防處於11月26日下午2點51分接報發生火警。有目擊者在社交平台Threads上載片段,稱同一時分,起火時一樓棚架有局部火種,但火勢在6分鐘內迅速蔓延至4樓。消防員在5分鐘後到場,但當時火勢已及至頂樓,該目擊者形容「射水已無能為力」。
研究燃燒科學及火災安全應用的香港理工大學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系副教授黃鑫炎接受了BBC中文的訪問。
對於是次大火,黃教授感到非常意外,「哪怕是我做了這麼多研究」,他以「瑞士芝士」概念解釋今次事故是多個因素疊加而成,而非單一原因造成,具體哪個因素較重要,需要進一步調查。
外界十分關注竹棚及棚網對火勢的影響。黃鑫炎表示,棚網雖容易點燃,「(但)一下子就把它燒完了」,按現場片段可見,有部分棚網仍未被燒焯,可間接證明其或有部分阻燃性。
黃鑫炎說,相反竹子本身可燃,豎著擺放,加上香港天氣乾躁,火勢蔓延非常快且往上燒,經長時間燃燒,即使在外面的火熄滅,風吹過會容易重新燃起,「它還在持續提供燃料給這個火」。他解釋,竹子燃燒會產生容易飛濺較遠的「飛火顆粒」,再點燃其他地方。
香港今年至少發生8宗棚架起火事件。根據香港前立法會議員陳沛然統計,今年1月有觀塘工廈棚架起火;2月,荃灣地盤棚架起火;4月,屯門青磚圍棚架起火;5月,西環地盤棚架起火 ;7月,灣仔景星大廈棚架起火;9月,柴灣峰華邨棚架起火;10月,中環華懋大廈棚架三級火、啟德地盤棚架起火、港大西苑宿舍棚架起火等等。
在消防顧問梁錦得看來,目前坊間討論的各項因素在不同時間點,對火勢有不同影響。
他向BBC中文表示,棚網的燃燒性是引起這場大火的原因,棚網起火後隨著竹棚向上燃燒,使火勢迅速蔓延至高層,而棚網及竹棚燃燒時會產生火屑隨風飄揚,若遇到窗戶外的發泡膠等易燃物,則會將火種帶到單位內,情況如同倫敦格倫費爾大樓大火翻版,因防護易燃物加強火勢。
根據香港屋宇署《竹棚架設計及搭建指引》,正在興建、拆卸或進行修葺工程的建築物外牆,所有遮蓋棚架的保護網、保護幕、防水油布或塑膠帆布等,都必須符合阻燃特性,並符合認可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違反有關指引不構成直接罪行,但其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在刑事訴訟中可被法庭作為判斷的參考依據。
註冊結構工程師倪學仁表示,要判斷棚網是否助燃,最簡單方法是直接以火點燃鑑別,若會焚燒即屬助燃,若燃燒方式類似「蚊香」般緩慢,即屬不助燃,變相火勢不會在一個小火種的情況下蔓延至整個棚網。他指目前仍有部分棚網未被燒毀,懷疑大廈遭受颱風吹毀,在更換期間使用的物料有別。
針對竹棚是否易燃,倪學仁解釋竹的材質與木頭類似,即使屬可燃,但仍需要一段時間才會被燒透,與塑膠迅速燃燒不一樣。
宏褔苑現任業主立案法團主席徐滿柑接受傳媒訪問表示,去年9月法團上任時曾與工程公司商討,要求檢查棚網是否真的具備阻燃性能。
徐滿柑稱,工程公司聲稱進行過防火測試,法團也有看到棚網商家符合業界標準的證明。但他表示目前有關文件「管理處」內,無法提供。
至於,有關窗戶被貼上發泡膠,徐滿柑強調工程進行中「肯定要有」,主要防止窗戶被石頭打爛,並要求必須使用阻燃材料,但稱「無法對行業的具體要求作出判斷」。
徐滿柑又表示,調查的事宜要交給政府處理,現階段只專注居民安置問題。
1983年落成的宏福苑共有1984個單位,8幢大廈中只有宏志閣未被嚴重波及。
行政長官李家超一度表示,消防處處長評估有足夠人手及能力滅火。
網絡一度流傳在蓮塘口岸深圳目擊大批大陸消防車隊聚集,估計他們或會過境協助救火。香港消防處當晚澄清,並沒有向內地提出要求支援。深圳消防部門亦表示,在蓮塘口岸拉動集結,是例行測試。
黃鑫炎稱,「全世界沒有哪一個地方的消防員可以解決這樣的火災」,「過去幾十年同類型建築外牆的火災沒有一次是被消防撲滅的,都是他自己燒完了才滅掉的。」他解釋外牆滅火的困難,包括水量不足,架起高雲梯再打水的時間可能需時30至40分鐘,亦需要佔據大量地方,但屋苑的空間有限,「也擺不下幾台這樣的車」。
他又指出,起火外牆全是塑料網,「你根本看不到裏面哪裡有火,裏面的消息也傳不出來」,「你很難對現場有一個很準確的判斷」。
據報,消防處自1964年實施火警分級制度:一共分為六級,分別是一至五級,以及最嚴重的「災難級」。處方會按不同火警級數,按火場風險合理調配資源。
消防顧問梁錦得認為,消防處若在較早時段將火警級別提升至五級火,可方便現場指揮官調配。
他強調,香港消防有足夠能力應對一般五級火警,惟今次「不是我們所見一般的五級火」,當時有七幢大廈外部及多個單位同時起火,「現在同一時間有幾百個單位一起要爆門、一起要救人,你說它可否同一時間去應付?」
梁錦得擔心,香港消防或未必有足夠工具應對,但他指出,深圳與香港兩地的水龍頭接口不一,估計深圳部份設備未必合適。
11月27日下午3點,消防處再交代最新進展,表示4座大廈火勢大致救熄,另外3座火勢受控。處方表示前線消防員正「層層推進上樓」,進行徹底搜索,強調「到這一刻從來無放棄過」。不過處方形容,現場溫度極高,加上竹棚及棚網有倒塌危機,火場範圍龐大,是消防員面對最大挑戰之一。
根據香港消防處27日晚上8時半的最新數字,火災造成的死亡人數已達65人——遠超出1996年嘉利大廈五級大火奪走的41條人命。
火警發生時屬上班時間,目前官方尚未公佈死者年齡及身處位置的分佈。但據2021年政府人口普查數據,屋苑人口總數為4,643人:65歲以上的長者有1,701人,佔近四成;其次為25-44歲人士,佔近三成。
火警之所以造成如此大傷亡,未響的火警鐘或是其中一個原因。BBC中文曾採訪多名受災居民,全部均表示火警發生後未聽聞火警鐘響。亦有自稱居民在Threads發文稱,逃生期間曾敲打火警鐘,但系統未有反應。BBC中文未能獨立核實相關說法。
香港《明報》報導,有曾於該屋苑工作的保安主管稱,在職期間多次見到管理處內的火警警報系統被人關上,疑為方便工作時以消防通道進出大廈。他曾向上司反映,惟情況未有改善,亦曾收到住戶投訴有工人在竹棚吸煙。
被問起火原因、有居民稱未聞火警鐘響是否屬實,消防處副處長(行動)陳慶勇曾稱,由於滅火及救援行動仍在進行,關於巡查及消防系統等狀况等,需時收集資料再交代。
消防顧問梁錦得稱,火警鐘對於逃生有很大作用,按目前住宅樓宇法律,只需要安裝手動火警系統,即需要人手啟動便可敲響警鐘,同時使消防喉有足夠水壓供水;若然火警鐘無法被敲響,要視乎大廈曾否向消防申報而隔離該系統。
黃鑫炎指出,這場火災並非傳統、內部的火災,而是一個建築外面的火災。對於很多人來說,即使獲悉火警發生,會面對「逃出去」或「待在家」的選擇——逃出去可能會有毒氣體,估計或有人亦因為火勢未必蔓延至自己的大廈而未有離開。他同時關注會否有老人難以行動或疏敵時出現踩踏而造成傷亡。
台灣消防員工作員促進會副秘書長鄭少書向BBC中文分析,傷亡多少的關鍵在「關門」。他稱,若每人逃生的時候都要把家門關好,安全梯旁邊的防火門也有保持關好,安全梯本身的設計會有足夠的時間讓裡面的住戶逃生。
宏福苑屋苑的大維修工程已接近完工階段,有受訪者向BBC中文表示,曾被告知工程將在新年前完工。
現時香港不少屋苑正進行類似大型維修。特首李家超指港府即時安排巡查維修的屋苑,檢視棚架及建築物料的安全。
消息一出,有市民發現多個屋苑承辦商緊急拆下維修網,包括屯門怡樂花園、黃埔花園及葵青怡勝花園。
香港鐵路「沙中線」工程醜聞吹哨人潘焯鴻在Facebook發文,指2024年自己曾發現工程法團及維修商使用不合規格棚網,他其後向消防處、勞工處、房屋局等投訴,包括5月三度向消防處處長楊恩健發電郵,警告穗禾苑工程有火警危險,但未獲回覆。
潘焯鴻批評楊的態度傲慢「玩忽職守」,應該被問責下台。
類似火災會否有機會重現?資深電機及屋宇裝備工程師何永業向BBC中文表示,自己有這樣的擔憂,「如果同類設計,又是用竹棚、這一款棚網、窗戶又找(發泡)膠封住,現在風高物燥,而工人的吸煙習慣又很接近,那在宏福苑發生的事,可以在任何地方發生。」
他認為政府可責令承辦商檢查棚網,以及日後加強《建築物條例》的法例規管,「將棚網的技術有法例上的要求,如果不提供這種規格的棚網,便會有法律後果。」
黃鑫炎表示,竹棚發生火災在香港是一件非常常見的事件。他說只要在建築外牆有可燃物,必定存在隱患,若要避免,可以從多方面入手將風險進一步降低,如規定相鄰房子不能夠同時維修、翻新,甚至只限定翻新某幾個樓層,而非整幢大廈,另將竹棚改為金屬棚架等。
他還指出,這次火災可參考倫敦格倫費爾大樓大火經驗,形容屬「系統性失效」,包括承包商、地方政府、房委會,以至建材生產商,「每一個環節都有問題」,不能倚賴解決一個點就能完全避免火災。
27日,香港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竹棚架有長久歷史,對比金屬棚架靈活,但耐燃方面始終不及金屬棚架,認為為安全起見,應盡快在合適工作環境下,全面改用金屬棚架。
註冊結構工程師倪學仁解釋業界操作,竹棚相對鋼棚靈活,抵禦強風亦有較高韌性,即使在火災期間被燒毀,其倒塌造成的傷害會較小。至於涉事大廈在外牆加裝的發泡膠板,倪學仁表示,業界一般會使用空心板或薄鐵片等材料保護,避免易燃或在焚燒時減少有毒氣體。
他又指,在處理屋苑維修工程時,業主、承建商及顧問公司各有考慮,包括時間、金錢成本,希望日後會有相關指引,如規定在特定間距的距離內不應同時架起棚架進行維修,減低風險。
根據現場片段,大廈外牆均已焚黑,多個單位陷入火海,修復無期。
資深電機及屋宇裝備工程師何永業在接受電台節目訪問中,對樓宇在長時間高溫燃燒下的結構安全表憂慮。他從工程學角度分析,指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在溫度達到攝氏550至600度時,結構強度便會大幅下降,失去支撐能力。由於火場溫度極高,他擔心大廈的結構穩定性已受到影響。
註冊結構工程師倪學仁表示,一般而言,房屋署獨立審查組和承建商會在火災結束後,分別派出結構工程師到現場判斷樓宇是否有危險。他表示,火災會否對混凝土及鋼筋造成影響視乎火災時長及火種溫度,相比大樓結構,他另關注單位內部結構的情況,因屋內存放的物件會影響焚燒的溫度。
黃鑫炎則表示,撇開建築結構安全本身,從社會或心理角度,也沒有人願意搬回去住了,他推測最終有可能需要拆卸重建。
補充報導:余美霞、李雨夢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28/11/2025 11:00AM
28/11/2025 11:00AM
28/11/2025 11: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