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將「天和」空間站的核心艙送入預定軌道任務後後, 中國長征5B號火箭預計將在本周末自行返回地球。 重達21噸的長征5B火箭的剩餘部分不再受控,所以, 其返回著落點並不確定,引發廣泛擔憂。
長征5B號火箭在4月29將「天和」空間站的核心艙送入太空後,該火箭的末級部分以每小時27600公里的速度繞地球返回。
根據其目前運行軌跡,長征5B火箭正在橫跨赤道南北41度的區域移動,這一區域的範圍北至至紐約、伊斯坦布爾和北京,南至紐西蘭惠靈頓和智利,它可能在這一區域的任何地點重返地球。
科學家預計,火箭將於5月10日墜落,前後誤差為兩天,但要到墜落前一小時才可能知道火箭的確切著陸地點。 長征5B火箭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自行重返地球的最大的太空飛行器。
中國官方稱,長征5B號火箭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建設研製的新型運載火箭,是目前中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
太空探索在20世紀下半葉興起,太空碎片的數量正在增加,可能對正常運行的衛星構成威脅。自1990年以來,再沒有超過10噸重的物體失控後自行重返地球。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航天工程師莫裏巴·耶(Moriba Jah)教授表示,太空碎片的體積「小到智能手機那麼小,大到空間站那麼大。」他參與設計了一個名為星載儀(AstriaGraph)的地圖,該地圖可以追蹤太空中所有的人造物體,約有2.6萬件。
耶教授表示,太空中約有200件大型物品可能是「定時炸彈」,包括舊火箭碎片。
「那些提供定位、導航和定時、金融交易、天氣預警等服務的衛星,任何時候都有可能被這些垃圾碎片擊中,然後停止工作。失去這些太空資源會對人類產生重大影響。」 耶教授說。
這次返回的中國火箭也可以在星載儀上找到,在那裏它被稱為CZ-5B。
據報道,在2020年5月,上一次長征5B火箭從中國發射時,碎片落在了西非象牙海岸的村莊,包括一根12米長的金屬管,但沒有人受傷。
天體物理學家瓊斯(Andrew Jones)也在太空新聞(spacenews)網站上寫道,該運載火箭的主體部分大約每90分鐘繞飛地球一圈,無法確定它究竟何時會進入大氣層。
「最可能的情況是,它沒有被返回大氣層時產生的高溫熔化,並落在大海或無人居住的地區,但也存在著對人類或財產造成損害的風險",瓊斯說。
美軍太空司令部表示,所有太空發射的殘骸都對人類太空飛行構成潛在威脅。該司令部正跟蹤該火箭的方位,稱會向公眾及時報告。
中國外交部7日表示,火箭採用特殊的技術設計,大部分零件將在再次進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對航空活動及地面造成危害的概率極低。
發言人汪文斌稱,中方高度關注火箭殘骸重回大氣層的情況,相關主管部門將及時對外通報情況。
中國官方報紙《環球時報》英文版6日援引中國太空專家稱,火箭殘骸「極有可能落入國際水域,公眾無須擔憂。」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0/04/2024 10:44AM
09/04/2024 05:00PM
09/04/2024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