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中美關係:白宮稱年底前舉行習近平拜登線上峰會,拜登對華政策或開啟下半場

Security guards are seen outside the Hyatt hotel at Zurich Airport, Switzerland, 06 October 2021. US 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 Jake Sullivan and China"s diplomat Yang Jiechi meet in Zurich for talks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deepening strategic rivalry and tensions over issues like Taiwan and Hong Kong.

EPA
瑞士蘇黎世的海逸酒店門口配備了安保人員。

當地時間周三(10月6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瑞士舉行會談。

路透社稱,會談後不久,美國政府一名高級官員表示,美中兩國原則上達成一致,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在年底前舉行線上會晤。

這是拜登上任以來,中美間經歷一系列外交交鋒後達成的結果。

對於兩國首腦的這次線上會晤,白宮發言人普薩基對記者表示,「我們仍在研究會晤的形式、時間、當然還有最後的細節,還有待敲定。」

路透社援引一位美國高級官員稱,「總的來說,今天的對話是迄今我們在元首級別以下進行的接觸中最有意義、最具實質性的一次。」

該官員補充稱,華盛頓希望此次會晤能成為「未來接觸的典範」,不過這次會晤不應被視為兩國關係解凍。

白宮聲明稱,蘇利文提到了美方對一些中國行為的擔憂,包括人權、新疆、香港、南中國海以及台灣問題。

中國外交部則在聲明中表示,楊潔篪闡述了中方在涉台、涉港、涉疆、涉藏、涉海、人權等問題上的嚴正立場,要求美方停止利用上述問題干涉中國內政。

對抗、競爭與合作

今年5月,布林肯接受美國CBS電視台《60分鐘》採訪時稱,在涉及中國問題上有三種處理方式:對抗、競爭與合作。

將美中關係分拆成這三大項,是拜登政府上台以來對華表態的一貫特點。布林肯此前曾表示,美國的對華方針是「在應競爭的領域競爭,在可合作的領域合作,在必須對抗的領域對抗」。

不過,相比於「對抗」與「合作」,「競爭」似乎更能概括美國視角的對華政策。

蘇利文

EPA
與楊潔篪的閉門會談結束後,蘇利文離開會場。
Senior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dviser Yang Jiechi (C) and his delegation leave the Hyatt hotel at Zurich Airport, Switzerland, 06 October 2021.

EPA
楊潔篪(中)和中方代表10月6日離開舉行會談的海逸酒店。

今年2月,拜登剛上任不久,在接受美國媒體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採訪時,他表示,美國不需要與中國「衝突」,但要進行「極為激烈的競爭」。

「競爭」一詞由此進入美國對華關係的敘述中。這被輿論認為是對特朗普時代強硬對華態度的回調。

也有觀點認為,美國對華採取什麼政策,存在階段性的考量。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安剛撰文表示,拜登不同於特朗普,設置了「有邊界的戰略競爭框架」,並做了四件事情——

  • 清理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遺產」,有棄有承;
  • 推進全球戰略收縮,從中東、阿富汗撤出實際力量,集中精力實施升級版的「印太戰略」;
  • 舉價值觀和多邊主義旗號,與盟友伙伴國家協調對華政策;
  • 將應對氣候變化放在中美合作籃子的首要位置。

安剛認為,以上可以算作拜登對華政策的「上半場」;「下半場」美國國會將快軌審議內容險惡的涉華法案,拜登政府和兩黨議員紛紛往裏塞私貨,「抗衡中國、贏得競爭」這口鍋裏「沸騰亂燉」。

同時,「上半場」還未觸及的貿易問題和台灣問題,在下半場將不可避免地成為主軸。

今年以來的外交交鋒

拜登今年1月上任以來的中美政府接觸中,兩國官員的會談幾乎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

第一次正面接觸是在3月的阿拉斯加,代表中國出席會議的是楊潔篪和外交部長王毅。美國的代表則是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蘇利文。

兩國高官唇槍舌劍,布林肯在會後形容對話是「艱難而直接的」。

有觀點認為,本次世界矚目的會議,不僅沒有為中美關係「破冰」,似乎還可能寓示著雙邊關係進入了「冰河世紀」。

也有分析認為,美中代表在媒體鏡頭前的「硬氣」,其實背後驅動力非常可能是各自國內的政治需求。

在美國,對華強硬成為少有的能夠團結兩黨的議題;在中國,「對美國挺直腰桿子」亦是能調動民意的政治取向。

拜登、習近平

Reuters
拜登評價習近平「非常聰明」、「非常強硬」,「而且——我的意思不是批評而是事實——他骨子裏並無民主。」 (資料圖)

三個月後,6月11日,布林肯與楊潔篪通電話,似乎並沒有更多進展。

布林肯強調了在病毒溯源問題上合作與提高透明度的重要性,此外還對香港、新疆、台灣問題表達關切;楊潔篪則一一回應,呼籲美方「尊重事實和科學,不要將溯源問題政治化」;敦促美方恪守一中原則,慎重妥善處理涉台問題。

又過了三個月,9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了通話,《紐約時報》稱這通電話「打破美中外交僵局」。

白宮聲明稱,兩位領導人進行了「廣泛的戰略討論」,既談論了雙方利益相交的話題,也觸及了「利益、價值觀及觀點存在分歧」的領域。「他們同意公開且坦誠地處理這兩類問題。」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引述一位高級政府官員的話稱,這次通話是由拜登發起,而此次通話源於美國政府對中國層級更低的官員們不願「進行嚴肅或實質性對話」的失望。

9月21日,拜登在紐約舉行的第76屆聯合國大會上發表講話,在長達半小時的演講中,拜登一次都沒有直接提及「中國」。不過,他說,美國並不尋求一場"新冷戰"(new Cold War)或一個被割裂成不同集團的世界。

不尋求「新冷戰」被中國接收為積極信號。

緊接著,本周三(10月7日),蘇利文與楊潔篪在瑞士蘇黎世一家機場酒店舉行的閉門會議。北京和華盛頓都表示,這次持續了六個小時的會晤是建設性和坦誠的,美國表示,會談氣氛與阿拉斯加那次非常不同。

會談中,楊潔篪表示,中方重視拜登總統近期關於中美關係的積極表態,注意到美方表示無意遏制中國發展,不搞「新冷戰」,希望美方採取理性務實的對華政策,同中方一道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走中美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之路。

上述白宮官員則稱,「我們試圖讓美中之間達到一種穩定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能夠進行激烈的競爭,但要負責任地管理這種競爭。」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