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第三周,中共二十大正式開幕,習近平一方面堅持「動態清零」政策,另一方面則提出「中國式現代化」——而這是本屆中共黨代會期間首次使用的官方詞匯之一。
二十大召開之際,英國曼徹斯特的中國領事館外發生居英港人示威,期間演變成暴力。
本周也是英國政壇陷入亂局的一周,上任僅45天首相特拉斯(Liz Truss,卓慧思)在「迷你預算案」一敗塗地之後宣佈辭職,成為英國歷史上最「短命」的首相。
BBC在這一周正式慶祝成立一百週年,我們盤點了英國廣播公司未來面臨的挑戰。此外,我們也會看看下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有哪些看點。
剛剛過去的一周,BBC中文以下新聞內容受到讀者的關注。如果你錯過了它們,BBC中文和你一一回顧。
1. 中共二十大開幕:習近平稱「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提出「中國式現代化」
10月16日上午十點,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開幕式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代表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總結過去五年成就並闡述未來的路線。
中國在抗擊新冠疫情方面「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他還強調了中國在扶貧、國防和外交方面的成就,並稱反腐敗鬥爭「取得壓倒性勝利」。
在報告中,習近平還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全新提法,並進行闡釋。
另一方面,二十大期間,習近平還似乎正式獲稱「人民領袖」,這是過去只有對開國領袖毛澤東使用過的尊稱。
關於二十大,本周還有以下這些報道:
2022年11月6日至18日,埃及邀請各國元首、部長和談判代表,以及氣候活動家、市長、民間社會代表和首席執行官們前往其沿海城市沙姆沙伊赫參加COP27會議。
這是在聯合國領導下為實現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目標而舉行的年度大會,關係到全人類共同未來的問題。
《巴黎協定》雖然是一個以科學為基礎的國際協議,但它影響到能源,金融,環保,產業等方方面面的經濟問題,也涉及到國際關係和現實政治問題。每年的COP會議對各國各行業人們關注的問題會有不同的側重。
本文中列出的4項看點,既是獨立的焦點,也相互關聯,值得關注。
稀土金屬元素在電子產業中至關重要。
開採這些礦物是一項產業,目前正由中國主導,但是地緣政治和貿易力量正在重塑這一國際市場。
澳大利亞作為一個有悠久礦業傳統的鐵礦和煤礦出口超級大國,相信自己處在有利位置,來加入這場為電動汽車和風力發電機提供關鍵部件的採礦競賽。
「這可能真的會將澳大利亞推到可再生產業的前台。」
英國廣播公司BBC慶祝成立100週年之際,BBC媒體編輯從流媒體服務競爭到通過Tiktok爭取年輕受眾等方面展望這個百年媒體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偉大的機構,就像偉大的文學一樣,往往在求生存的焦慮中誕生,是對處於某個時代普遍存在的惶恐所作出的緊急回應。偉大的文學作品是如此,BBC的誕生也是如此。
100年來,BBC一直使用最新的技術來確保與英國民眾之間在情感上的紐帶。公司誕生於廣播時代,並讓我們第一次看到了電視。但互聯網、智能手機、社交媒體等一系列技術革命,已經不可逆轉地削弱了BBC對英國文化的把握與聯繫。
這些革命也密切關係到BBC今天面臨的五大主要挑戰。
上周日(10月16日)中國駐英國曼徹斯特總領事館外的一場示威活動演變成暴力衝突。一名示威者稱自己被毆打,自己未曾試圖闖入領事館範圍,而是「被拉進去的」。
本周三,中國駐曼城總領事鄭曦原向英國媒體承認自己曾介入事件,但否認自己曾襲擊示威者,聲稱當時總領事館人員的生命受到威脅。
中國官方在回應此事件時一再強調,希望英方按照《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處理此事。
該事件涉及外交人員,也牽扯到外交豁免權問題。
BBC中文採訪法律專家,對這起事件背後的法律問題進行梳理。
英國首相特拉斯(Liz Truss,卓慧思)在上任僅45天後戲劇性地辭去了首相職務,成為英國有史以來執政時間最短的首相。
她在上任後推出的「袖珍預算案」引發金融市場劇烈的反應,英鎊匯率大跌後,英國執政保守黨面臨內外的巨大政治壓力。
儘管特拉斯撤換了財政大臣,新上任的財政大臣改變了她的大部分經濟政策,但保守黨議員仍然要求她離職,而主要反對黨工黨也提議立刻舉行大選。
特拉斯在9月由保守黨成員選舉出任首相一職,但她在一系列政策大轉彎後徹底失去了執政權威。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0/04/2024 10:44AM
09/04/2024 05:00PM
09/04/2024 05:00PM